一,为什么有人说《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你怎么看?
武侠小说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热闹没内涵,所以难登大雅之堂。
但天龙八部是金庸先生借江湖武林人士的故事来阐释佛教思想,与其说是本武侠小说,不如说是一本反映哲理的悲剧小说。它揭示人间是一个充满了“冤孽”的世界,这才是天龙八部的主题。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佛教语言,指八种神道怪物,也对应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另外这本书背景的设置也是非常宏大,书中充满明争暗斗、血雨腥风,有国家、民族、权力的争斗,也有人间爱恨情仇。并且破天荒的设计了三位主角。小说人物个性都非常鲜明,特别是乔峰豪气盖云、气吞如虎的英雄气慨,倾倒了无数人。
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行走在江湖中,陷入冤冤相报的循环,才是全庸先生要揭示的“冤孽”,全书基本上都在阐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每一个人都活在事物无常,六道轮回之中
。举乔峰的例子,乔峰长在宋,却是辽人。想找大恶人,大恶人却是他爹。爱阿朱却把阿朱杀了。人生理想是保卫宋,却做了辽的南院大王。做了个无国、无家、无爱的人,最后只好自杀。整篇小说人物都是“冤孽”,大家去对照下吧。
既然有“冤孽”,当然也有“救赎”。也举个例子,鸠摩智是个和尚却痴迷武学,失去了武功倒成了大师。
人世间所有人就在轮回中,这才是金庸先生想要阐述的佛教思想。一本如此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称为巅峰之作,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二,天龙八部也是金庸小说吗
射雕英雄传:单一男主,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伟、光、正的侠义英雄-人格接近圣人。
神雕侠侣:单一男主,非传统意义侠义英雄,性格偏激,没有那么多家国情怀,更多凭自己喜恶做事,但恪守大是大非,人格接近君子。
倚天屠龙记:单一男主,非传统意义英雄,无家国情怀,甚至无大是大非观(但善良),人格接近平民。
鹿鼎记:单一男主,和传统意义英雄边都不沾,连仅有道德观念都欠奉承(但有其坚守底线),人格接近市井贩卒。
天龙八部:多主角。既有悲剧的萧峰-天生的英雄;又有传奇的虚竹-凡人的逆袭;还有浪漫的段誉-游历江湖的翩翩少年。三主角交相辉映,把“江湖儿郎”的多姿多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江湖不能没有兄弟情,三主角之间的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惹多少看客心潮激荡。
有江湖就不能没有庙堂,江湖毕竟太小,有庙堂方显高远。家,国,情怀、爱恨交织,生离死别编织的画卷才是武侠的世界。
三,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
《天龙八部》是中国现代作家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四,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
佳作我无言,优劣谁人判?
想是多情人,独喜王语嫣。
五,天龙八部是什么意思?金庸为什么要取名天龙八部?
众所周知,金庸先生一生共计写了十五部小说,在武侠小说领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江湖世界,在华人世界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小说已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天龙八部》写于1963年,是金庸的中期作品,写作深度已达到巅峰,堪称金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现笔者就从八个方面对天龙八部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天龙八部》通过佛经上的八种神道怪物隐喻,刻画武林江湖的芸芸众生相。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金庸首次用佛家意象用语作为小说标题,意义深远。
天龙八部这八种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这部小说里没有神道精怪,只是借用这个佛经名词,以象征一些现世人物,就象《水浒》中有母夜叉孙二娘、摩云金翅欧鹏。----金庸
而相比其它小说,天龙八部这部小说里面的江湖人士类型之多,可谓芸芸众生,经历都离奇曲折,情节精彩无限,这也是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成功刻画了诸多人物: 萧峰的豪气干云,重情重义,及名族大义,段誉的善良及痴情,慕容复的不择手段和野心欲望,游坦之的终极“痴情” ,王语嫣的端庄聪慧,段正淳的风流成性 ,段正明的英明, 阿朱的自作聪明与愚昧 ,阿紫的刁蛮阴戾、冷血残忍,鸠摩智的痴迷武学及大彻大悟......总之,天龙八部描写人物之多且刻画的非常成功,因此历来受读者及观众的偏爱。
以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为时代背景,时间在公元1094年前后。那时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多国并存,描写宋,辽两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江湖人物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包含大宋(中原群雄),大辽(耶律洪基,萧远山),大理国(段誉父子,天龙寺众高手),西夏(赫连铁树,四大恶人),吐蕃(鸠摩智),南燕后裔(慕容博慕容复)等国的广阔历史背景。
天龙八部写于1963年,是金庸中期作品。故事情节曲折悬疑,故事推进紧凑合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写尽人性,波澜壮阔,武打场面劲爆,精彩纷呈,具有极高的可欣赏性,让读者和观众应接不暇,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那老僧道:“本派武功传自达摩老祖。佛门子弟学牙,乃在强身健体,护法伏魔。修习任何武功之间,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如果所练的只不过是拳打脚踢、兵刃暗器的外门功夫,那也罢了,对自身危害甚微,只须身子强壮,尽自抵御得住……”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扫地僧的佛学理念超脱了凡人的境界,代表武学的最高境界。扫地僧作为最后登场的一位少林寺负责打扫藏经阁的僧人,武功深不可测,并具有大智大慧,少室山大战,他以一人之力对战萧远山、萧峰、慕容博、鸠摩智等武林高手,治服萧远山和慕容博两大绝顶高手,以佛法为他们治愈内伤,以佛法轻松化解二人之间的恩怨,令他们冰释仇怨,立地成佛。
那老僧续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并非人人皆知,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于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制约。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选自金庸《天龙八部》
金庸借扫地僧之口首次提出佛法的概念,表达了佛法高于武功的理念。据扫地僧所言, 武功若只为争斗杀伐,绝对不可取,且会留下隐患,而佛法可以渡世救人。只有佛法越高,心怀慈悲,武功才能更加精进。佛法是一种博大的精神理念体系,武功是载体,要练就绝世武功,必须有佛法这种高尚的精神理念作为上层建筑支撑。正所谓心有佛法,仁者无敌,禅武合一,才是王道吧。金庸将武侠精神提升至佛法的至高精神层面,不得不佩服他的立意之深邃。
四.《天龙八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其中的少室山大战情节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即是对天龙八部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群雄久闻少林派罗汉大阵之名,但一百多年来,少林派从未在外人之前施展过,除了本寺僧人之外,谁也未曾得见。这里但见群僧衣帽分色,或红或灰,或黄或黑;兵刃不同,或刀或俞,或杖或铲,人人奔跑如飞,顷刻间便将星宿派门人围在核心。 (出自金庸《天龙八部》)
第四十一章,《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入选高中语文教科书,讲述少林寺少室山大战的精彩故事。此节,出场的江湖人物众多,除少林玄慈大师及各级僧众,有萧峰,虚竹,段誉,王语嫣,慕容复,丁春秋,游坦之,段正淳,其他江湖群雄等诸多高手云集,场面宏大,武打精彩,为全书中最精彩的大战之一。
萧峰于三招之间,逼退了当世的三大高手,豪气勃发,大声道:“拿酒来!”一名契丹武士从死马背上解下一只大皮袋,快步走近,双手奉上。萧峰拔下皮袋塞子,将皮袋高举过顶,微微倾侧,一股白酒激泻而下。他仰起头来,咕嘟咕嘟的喝之不已。皮袋装满酒水,少说也有二十来斤,但萧峰一口气不停,将一袋白酒喝得涓滴无存。只见肚子微微胀起,脸色却黑黝黝地一如平时,毫无酒意。群雄相顾失色之际,萧峰右手一挥,余下十七名契丹武士各持一只大皮袋,奔到身前。(出自金庸《天龙八部》)
少室山大战,精彩绝伦,是天龙八部小说中精彩的剧情之一,体现了萧峰的英雄本色。此节入选教科书,更能说明此部小说的不同凡响,影响力之大,武侠小说的大众化阅读必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吧。
五.男主角萧峰的一生,武功盖世,豪气干云,跌宕起伏,壮怀激烈,富有传奇色彩。5.1萧峰的义薄云天,豪气干云,实至名归。其中多次描写喝酒之豪放情节,如聚贤庄大战时的断义酒,乔峰与段誉初识时的斗酒,少室山大战扔不忘喝酒,酒似乎与乔峰有不解之缘。再说丐帮长老谋反,乔峰为丐帮长老自残赎罪的情节,更是豪气干云,无以复加。
5.2萧峰的武功修为堪称巅峰。萧峰身世凄厉,被乔三槐夫妇养大, 后师从少林玄苦大师,习得太祖长拳,少林《罗汉功》等高端内功等绝技,在少林所学的内功为日后修习降龙十八掌,纵横江湖打下坚实基础。加入丐帮,拜汪剑通为师,从帮主汪剑通那里学会绝世武功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其练就的降龙十八掌,炉火纯青,至刚至猛,天下第一,震铄古今,几乎是无人能敌。最后更练成了百年来丐帮中无人能连成的另一神功“擒龙功”,历经重重考验,接任丐帮帮主之位,从此开启人生开挂之路,名震江湖,快意人生。
5.3萧峰围绕身世之谜,开始侦探式探寻,情节层层递进,扑朔迷离,快意的恩仇,扣人心弦,看后让人大快人心。
从万人敬仰的丐帮帮主变为人人鄙弃的契丹胡人,从乔峰变为萧峰,男主角经历了怎样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命运多舛,人生无常的传奇经历?一切尽在书中,满足了读者的精神愉悦体验,似乎置身小说或剧情之中,深深着迷。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只见萧峰仍是一动不动的站在当地。耶律洪基冷笑一声,朗声道:“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出自金庸《天龙八部》)
小说最后,乔峰为平息宋辽战争挟持了耶律洪基,逼得耶律洪基退兵,换来宋辽两国之后数十年的和平。但是萧峰于自己的辽国来说是不仁不义, 无颜面存于世,于是选择自杀。 此种结尾,与金庸其他小说的一贯的圆满结局风格迥异。萧峰之死,让金庸迷扼腕叹息。 亚里士多德以前总结过,悲剧当引发观众对剧中人的怜悯,以及对命运无常的体会,且当严肃,完美,有宏大行为的模仿。乔峰无法改变命运之手的捉弄,但是他却深明大义,无愧于家国情怀,最后做出了英勇悲壮的选择,正是萧峰自杀的悲剧,成就了自身的完美和终极英雄形象,将主题升华!
七. “小说在虚拟空间里体现了现代人对生命本原的探索,对命运的深度思考,这正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潜意识的回归。"命运无常,世事难料,在此部小说中萧峰作为英雄人物直面命运多舛,抗争,彷徨,直面悲剧和死亡,对命运进行了一种忠实的表达和诠释,悲天悯人,也许不完美才是完美吧,引发世人的深度思考。
中原武林因为误听姑苏慕容博假传讯息,组织中原武林高手二十一人团队,前往雁门关阻截契丹武士,由“带头大哥”玄慈率领,预先在雁门关乱石谷埋伏。遭遇萧远山族人,萧远山与21高手上演精彩大战,大开杀戒,血流成河。中原高手仅剩4人活命,萧远山族人被杀,以为妻子和儿子被杀,悲痛欲绝,跳崖自杀。 原文如下:
智光续道:“这件事当真非同小可,要是契丹此举成功,大宋便有亡国之祸,我黄帝子孙说不定就此灭种,尽数死于辽兵的长矛利刀之下,我们以事在紧急,不及详加计议,听说这些契丹武士要道经雁门,一面派人通知少林寺严加戒备,各人立即兼程赶去,要在雁门关外迎击,纵不能尽数将之歼灭,也要令他们的奸谋难以得逞。”
当时,也就是三十年前,宋辽两国有多年的战争,辽国略强于大宋,契丹屡次侵宋,战争摩擦不断。 之所以会刺杀契丹武士,是因为误以为契丹人要夺取少林武功秘籍,担心一旦秘籍被夺,日后辽国要侵宋,大宋可能面临亡国灭种风险。作为大宋武林人士一腔爱国之心,守土有责,主动抗击侵略者,保卫家国。
8.2 乔峰被揭穿为契丹人身份,被中原武林嫌弃,成功中原武林公敌,也是因为中原武林认为宋辽不两立,有不可调和的战争矛盾导致。乔峰被揭穿是契丹的身份之后,丐帮已容不下这位异族胡人作为丐帮帮主,因此,萧峰的悲剧就开始了。
8.3 萧峰回归辽国,成为辽国南院大王,一方面是自身契丹身份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是狭隘名族主义的回归。他恢复了契丹人身份,就要为自己的国家做事,似乎也是顺其自然。8.4 小说最后,耶律洪基率军攻打大宋,萧峰虚竹段誉三兄弟齐力抗敌,萧峰更是生擒耶律洪基,威胁其传令撤军。在小说中原文如下:
萧峰道:“陛下已是我两个兄弟的俘虏,照咱们契丹人的规矩,陛下须得以彩物自赎才是。”耶律洪基眉头微皱,问道:“要什么?”萧峰道:“微臣斗胆代两个兄弟开口,只是要陛下金口一诺。”洪基哈哈一笑,说道:“普天之下,我当真拿不出的物事却也不多,你尽管狮子大开口便了。”萧峰道:“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步,终陛下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越过宋辽疆界。” (金庸《 天龙八部》)
萧峰之死,化解了宋辽战争,已经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上升至中华名族的家国情怀。 使得之后的数十年宋辽两国和平相处,人民睦邻友好。可谓实现了战争到和平的转变。
《天龙八部》为金庸中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历时4年呕心沥血完成,可谓金庸小说中的集大成者。此部小说不仅描写一般的江湖武林恩怨斗争,还体现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大义,立意深刻,高山仰止,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严肃审视及批判,描写的洋洋洒洒,鸿篇巨制,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犹如江湖史诗级的精彩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人物奇遇不断,涉及江湖各派人物众多、武功类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矛盾冲突异常精彩,当属金庸小说之最。总之,该篇是金庸聚武功、哲学、内涵、人性、情节、佛理、悲剧等等为一体的金庸巅峰之作,几乎没有其它作品可以超越!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为什么有人说《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你怎么看?(天龙八部在金庸小说中的地位)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