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宁古塔对待女犯人)

三毛 236

一,"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很多人知道宁古塔,是在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剧里得来的,是个著名的发配流放犯人的地方。

当时人们尤其是女性一听说被流放到宁古塔,心情跌入冰窖,知道从此生不如死。



什么称为宁古塔?

这是满语的音译。

这一带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据说曾经有六个部落分居在这一带。

在满语里,数字“六”的发音为“宁古”,“个”的发音为“塔”。“六个”的满文转写为ningguta,汉语发音则为“宁古塔”。

也即“宁古塔”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六个”。与我们常说的建筑塔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满族也曾有宁古塔部落。后来“宁古塔”成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改汉姓后多为刘、宁等姓。例如著名评书大师刘兰芳。

为什么要把犯人流放到宁古塔?

这一带是满族的祖居地。而且因为靠近俄国、时常受到俄国哥萨克侵扰,因而需要驻军镇守。

这一带也就一直是清朝的东北边疆重镇。


顺治初年在这里设置了昂邦章京(意即总管)镇守,到康熙初年升级,设置宁古塔将军驻防。

后来由于当地水患和为抗击沙俄军事需要,康熙五年,在宁古塔二十多公里处修筑新城。宁古塔将军衙门随之迁至新城,后来移驻吉林乌拉城,就增设副都统镇守宁古塔。

因而,被称为宁古塔的地方,先后有两处,第一个位于今海林市(县级)长汀镇旧古城村,第二个位于今宁安市(县级)。它们之间相距25公里,都属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管辖。

在清代,这一带也是提供八旗兵源、向东北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是东北地区向朝廷进贡的货品转收点。

由此,宁古塔成为盛京(今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大片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由于这里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因而需要大批劳力戍边、做杂役、开发农林资源,犯人则成为首选群体。


流放,是将罪犯押解放逐到远离乡土的边远地区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起源很早,是古代传统“五刑”(笞、杖、徒、流、死)之一。

《大清律例》中有明文规定:

凡盗窃临时拘捕,为首杀人者,照强盗律,拟斩立决;为从者,应发往吉林、乌喇、白都诺、宁古塔等处披甲人为奴。”

也即杀人越货的主犯判死刑,从犯判流刑,一般被称为“流人”。而且清朝的著名流放之地不止宁古塔,还有东北地区的吉林、乌喇、白都诺等地。

“流人”按现代的说法,就是犯罪情节比较重的“劳改犯”,惩罚管制,以工赎刑。不过现代法律里增加了思想教育改造的内容。


犯人来到这里,要接受管制,而且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交通不便,因而也难以逃跑。

随着大批人被流放到宁古塔,推动了南北方的沟通交流,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方式,促进了农业耕作、资源开发。这是个客观的正面作用。

宁古塔为什么笼罩着恐怖、神秘的色彩?

第一,地处偏僻,路途遥远。

这里地处东北边陲,距离哈尔滨约300公里,距离北京约1500公里。这还是而今交通道路发达的便捷距离。

在交通落后的清朝,这个距离就显得遥远。那么对于其它地区而言,简直就是天各一方。

被发配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只能徒步,在路上得走几个月。

犯人戴着枷锁刑具,一路上遭受酷暑或严寒,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因而不少人累死、病死在半途,或者被野兽吃掉、死于非命。

因而,被流放到宁古塔,也就意味着走上了茫茫不归路,离黄泉路不远了。


第二,气候特殊。

这一带春秋季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仅有约4℃,冬季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

这里常年是冰天雪地,因而素有“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之称。《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曾被流放宁古塔的浙江文人吴兆骞在家信中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当时有人撰文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也即被发配流放至此的犯人,大多是南方、中原人。

对于东北地区以外的人,自然难以适应这种气候和环境,水土不服。尤其是习惯温暖气候的南方人,视这里为苦寒之地、人间地狱。

康熙帝曾经巡视宁古塔时,看到“流人”的惨状之后,也不禁感叹:

南人脆弱,来此寒苦之地,风气凛冽,必至颠踣沟壑……殊为可悯。”


第三,地位低贱,生活条件艰苦。

《大清律例》中有规定:“发往宁古塔等处给披甲人为奴”,这也成为清代朝野流行的一句话。

按照满族最初的八旗制度,满人被编为八旗部落,平时农耕渔猎,战时则披铠甲上阵打仗。

这类人类似于民兵、屯兵,也被称为“披甲人”,地位低于后来正规编制的专职军人。

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被分配到满族各旗,往往是给“披甲人”当奴仆,可见地位之低贱。

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不乏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例如明末清初重臣张缙彦、郑成功之父郑芝龙、佛学家函可等人,后来都死于此地。

被流放到此地,意味着永别故乡和亲人,家庭破碎,一世功名、家产化为乌有,世代为奴。

清顺治十四年,受丁酉科场案(又称南闱科场案)的牵连,一批江南文人名士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人数达几百人。

其中,著名诗人吴兆骞在这里苦熬了23年,最终经朝廷几位重臣搭救,纳资赎归故乡;几位姓钱的文人被迫长期戌边、世居宁古塔,成为东北钱氏的先祖,有的改入满姓。

这一带的地貌特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林,虎豹、狼群时常出没。因而有“中国虎乡”之称。

“流人”即使能够经受千里迢迢之苦活着到达这里,常常因生活条件艰苦、劳役繁重而病死。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女性,当然不会派去戍边、上战场冲杀,主要是做杂役,舂米、担水、做饭、烧炭,饥寒交迫。

美貌的女性,则会被随意糟蹋,有些被卖为娼妓。

因而,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女性,比男性多了一份屈辱、凄苦,无异于行尸走肉,生不如死,而且往往会被活活折磨至死。

当然,宁古塔的恐怖,只是对于被发配流放的犯人而言。这里除了冬季漫长寒冷之外,并非荒无人烟,而且是个物产丰饶的地方。

这里先后是宁古塔将军、副都统衙门所在地,是提供八旗兵源、向东北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由此成为盛京(今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大片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这一带盛产人参、貂皮、水獭、鱼类、山珍等,因而一度是东北地区向朝廷进贡的货品转收点。

由此,这里也成为一个商业贸易中心,商贾络绎不绝,朝鲜商人也频繁往来。


今天,这片古代的“苦寒凄苦”之地,除了拥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之外,还被大力开发,焕发出独特魅力。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有中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风景区——镜泊湖,是火山岩稻米之乡、猴头菇之乡、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县(市)。

而且还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试点市。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宁古塔对待女犯人)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