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并不大,为何战争中一箭能够将人射死?
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弓箭没有杀伤力,早就不会出现在战场上,事实上,弓箭不仅有杀伤力,而且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战争中唯一的远程攻击性武器。
弓箭从盘古开天地, 后羿射九日开始出现,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都在使用,直到热兵器大量装备军队之后,弓箭才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是弓箭有莫大的杀伤力,和经久不衰的攻击力,也不会使用得如此之久。
弓箭通俗的说,就是一种远程杀伤力兵器,如果没有杀伤力的话,早在五千年历史文明出现前就淘汰了,弓箭不仅有杀伤力,而且杀伤力还不小,只要在射程范围之内,弓箭的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弓箭的有效射程在150米之内,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和最大射程是有很大区别的,有效射程是指弓箭能伤人的射程,最大射程是弓箭能射得最远的距离,但射得远并不代表能伤人,因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也就是说,射程越远,弓箭的杀伤力越弱,一般来说在超过了有效射程之后,就很难再伤到人了,也就是说弓箭在超过150米之后,想射伤人就很难做到了。
但也不是说在150米之内,就一定能射伤人,我们知道,古代打仗士兵是有铠甲的,即使是在弓箭的射程范围150米之内,如果射中了敌人的铠甲,一般来说是伤不了人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铠甲了,铠甲的材料有铜、竹木、皮革,后期还发展了铁甲,一般来说,弓箭是射不穿铠甲的。
但是作战的军人并不是全身都穿上了铠甲,铠甲一般护住人的要害部位,主要是胸前心脏位置及头部,其他部位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弓箭射来时,又不长眼睛的,有可能会射到没装备铠甲的地方,就会受伤,这也是为什么身上穿了铠甲也会受伤的原因,不过因为护住了要害,即使被弓箭射中,也不会死亡。
但是如果弓箭手组成箭阵,密集齐射,那么弓箭的威力就很大了,由于射出的弓箭非常密集,造成的杀伤力会成几何级数般增加,即使士兵身穿铠甲,一般也会受伤,不可能全身上下全被铠甲包裹,这时弓箭就显出强大的杀伤力,不过这是密集齐射的效果。
除了弓箭,中国历史上还发明了弩弓,算起来也是弓箭的一种,不过是加强版,弩的射程比弓箭的射程远一些,大概是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250米左右,弩的威力比弓箭的威力大一些,杀伤力更强一些。
一般弓与弩不分家,所谓弓箭与弩弓在战争中一般是混合使用的,弩的射程远,杀伤力大,甚至有些加强版的弩,比如床弩,是不方便单人使用,有时甚至需要2到3人才能配合使用,这个床弩的杀伤力就更大了,几乎可以射穿一般的铠甲,比如竹木材料的,但是金属材料的铠甲依然无法射穿。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曾有闻名天下的弩阵,闻之色变的箭雨,当敌人发起冲锋,进入到弩阵的有效果射程后,弩阵所射出的箭杀伤力是很大的,一是密集齐射,二是加强版齐射,会给敌方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除此之外,弓箭还有另一种使用方法,就是骑射,用骑兵来射箭,骑兵射箭就与一般的弓箭手射箭产生的威力会更大,因为骑兵跑起来的话有一个惯性,箭从骑兵手上射出也会附带惯性,就比一般的弓箭手造成的威胁更大,而且更加灵活,杀伤力也大增。
一般来说,只有射中要害才会被射死,只要士兵身穿铠甲,护住要害,就不容易被弓箭或弩弓射死,但是受伤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在战场上杀伤敌人,就是一种威胁,不仅仅是敌人身体上的流血受伤,但对敌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撼。
冷兵器时代,被弓箭射死的人一般很少,都是没有穿戴铠甲的士兵,只要穿戴铠甲,一般不会被射死,别看电视上那么多人被弓箭射死,那都是假的,除非运气实在差,被一箭射中眼睛,或者贯穿眼睛,但也有不死的,比如三国时期的独眼夏侯惇,就是被弓箭射中眼睛,不也没死吗。
二,古代弓箭能射穿人吗
这一定是动画片或神剧看多了,对古代弓箭存在误解。实际上虽然弓箭的确存在由弱渐强的发展期,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性能表现,但总体来说,弓箭既然在原始时代就已经成为成熟的打猎工具,就不应该否定其对人体的杀伤能力。弓箭绝对是古代战争的一大杀器。
在杀伤原理上,弓箭主要依靠的是穿刺伤。箭头扎入人体,破开组织结构,对血液循环系统、功能脏器,乃至骨骼造成穿刺,继而引发血管破裂出血、相关脏器出血及损坏、骨骼破损形成骨折骨裂。
这种穿刺伤有时候看来非常玄学,因为某些伤者身体中的穿刺道,居然可以避开一切要害器官和组织,仅仅只给人来个“穿糖葫芦”,医院每年都会碰到不少这样的伤患,在不存在因后续移动、手术造成的伤情扩大情况下,他们并不存在生命危险,需要考虑的仅仅是手术方案及术后抗感染。
但是还请注意,不要将“穿糖葫芦”想的那么美妙。大部分情况下,被严重穿刺后的伤患即便没有生命危险,这个人也多半存在短时休克、大汗淋漓、血压升高、恐惧惊厥、乏力虚脱、痛苦不能动的情况,当初期的肾上腺素反应过去后,人还会愈发的难受。
毕竟这种避开重要组织的穿刺是小几率事件,大部分的穿刺伤都会附带很严重的组织破坏,锋利的箭簇足以割裂肌肉,造成功能性无力;根据动静脉血管和相关脏器被破坏的程度,人体很容易产生失血过多甚至大出血。而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战场上失血过多都是最多的死亡因素。在单发箭矢不能建功的情况下,古代人也知道“RPG逻辑”,一发不行再补一发呗。
上图
.被射中心脏生还的例子其实还是有,2019年5月21日一名意大利男子被弩箭射中心脏,他全程保持着意识清醒,不用过多发挥,这是孤例。
最麻烦的是脏器破损,任何一丝一毫的脏器箭伤对古人来说都是无解的。心脏在遭遇弓箭贯穿时可以做到即死效应,脑部也差不多,但不排除存在一定程度的脑部贯穿却没死的案例,只是以古代的医疗条件,这种人迟早也是个死。脾脏、肝脏、肾脏就不用说了,即便现代战场,也很少有条件能对这几处大出血进行救治;在因斗殴发生的凶杀案中,有相当多的人被仅仅3寸的水果刀捅死,多半也都是由于这些部位受创。
哪怕是肺部被刺穿也是很危险的事情,肺泡破损后,等于丧失半肺呼吸能力,且这种穿刺会形成危险的创伤性气胸,即便这支箭簇并没有造成大出血和其它器官杀伤,人也会因为创伤性气胸陷入窒息死亡。
所以说,弓箭的杀伤与杀伤部位关系很大,这又与穿刺的深度关联很大,越深的箭创,理论上造成的杀伤效应会越高,因为它有几率破坏更多的组织,造成更多的损伤和出血。战场上骑兵通过奔马加速射出的箭矢,能达到极强的贯穿力,令许多盾牌都抵挡不住,何况人体呢?
因为许多情况下穿刺伤存在一个扩张的过程,所以许多中箭者并不会像中枪那样“应声即倒”,他们仍有站立并挣扎的时间。有时候因为战场绝境导致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中箭者也会进入短暂的迟钝模式,只是他们表面上似乎霸道无双,实质却撑不了多长时间,倒下的速度在十几秒到数十分钟不等。
当然,铠甲的装备是可以一定程度抵御弓箭的,足够厚重的铠甲甚至能做到某种意义上的“防弹”,历史上从不乏某些将领因为内穿的“宝甲”或“披多重甲”来抵御箭矢。蒙古人依靠丝绸做成的内衣来阻断箭矢往身体内深入,疗伤时剥下丝绸内衬,箭矢可以更容易被拔除,相当方便医疗。同时布料本身能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也避免了箭矢因触动造成的继续伤害,还隔绝了游牧民喜欢抹在箭矢上的粪便污秽,减少了伤口发炎和破伤风的几率。
总而言之,想要射倒一个人是很轻松的事情,弓箭的穿刺伤足够让人在短时间倒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单纯穿刺伤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射击到拥有厚实肌肉的部位,在不伤及到动脉的情况下很难取人性命。
与枪械不同,动能伤害很小的弓箭在“停止能力”上远不及前者,所以这也导致了某些情况下,一些中箭者不能被迅速击倒。但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到,不能立即击倒并不代表不会致命,只是弓箭总是让影视作品的导演们表现的比较文艺罢了。
三,古代打仗的弓箭能射多远
如果你精熟历史和文学的话,你会明白这样的一句话:好剑不如好箭,神功不如神弓。
在《五杂俎》和《坚集》记载中,弓箭是十八兵器排名第一,而拳脚功夫则排在末位,在没有现代枪械的年代里,弓箭可能是最能常见的能在敌人靠近前就放到敌人的兵器。
我们细度正史,会发现好多人要么死于流矢,要么被乱箭射死。汉高祖刘邦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射中,病重不起而崩;三国名士庞统也是中流矢而死;武将张郃因为膝盖中了不知从哪儿飞来的箭,然后就挂了。
然而就是流矢这个常被人耻笑的武将死得难看的词汇,才是古代战争最常见的打开方式。战场上的弓箭手一般都配备高拉力的弓和破甲箭头,其作用是进行远距离抛射,用以穿甲和射杀马匹,并非是像狙击手那样进行精准射击。
而古代弓箭手所用的箭头要远远重于现代狩猎箭头,重型箭头在吸收了强弓的动能后,在抛射后的重力加速度作用下能够发挥非常恐怖的杀伤力。在古代,由于地方士兵通常都会装备护甲,而高射速高精度的轻箭头难以穿透护甲,这就决定了在两军对垒之时,装备重箭头进行远距离抛射才是步兵弓箭手的作战常态。
唐时,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考察的内容中涉及弓箭的有:马射、步射、平射和筒射灯,并且延续上千年之久。在清代武举考试中,第一场就是比试马上箭法,骑马三趟,发箭九支,三箭中靶者合格。这个要求看起来很低,但实际上却十分之高。
而就战争所需要的弓箭手而言,这个要求时期已经符合了。毕竟在古代狩猎和军事作战中,能够对目标造成有效杀伤比射击精度更为重要。
公元八世纪,长弓的拉力普遍在36-55千克,最低24千克,高的75千克。而这些古代弓的拉力磅数还在不断增加,到了中世纪后期,英法百年战争时,45-55千克的长弓已十分常见。
百年战争中,英国长弓手在阿金库尔战场上,射翻了法国贵族老爷们的重装骑士,你告诉我,长弓没有杀伤力,这不是开玩笑么。
中世纪欧洲最常见的护甲是锁甲,然而早期锁甲工艺尚不成熟,防护刀剑效果很好,但难以防护高磅数弓箭的射击。当蒙古大军远征欧洲的时候,骑射手的弓箭就成为了身着锁甲骑士们的噩梦,而扎甲和鳞甲则对弓箭的防护就要好得很多。
不过随着护甲工艺的不断提升,弓箭越来越难在战场上对敌军产生有效杀伤,但取而代之的事威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弩慢慢在战场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威力虽强的弩穿透性却没有产生实质提升,而且射速要远远低于弓箭,并没有成为破甲的终极利器,直到火器的出现才真正击败了当时所有的护甲。
在古代,弓箭手是最难培养的兵种之一,其造价高昂不说,就是兵源也需要精挑细选,能征善战打前锋的武将,几乎都是优秀的弓箭手。而弓箭的日常训练也是军队操练的常规科目,如果弓箭没有杀伤力,军队根本不会如此重视的。
而为什么中箭之后的死亡率这么高呢?
如果射中了人的大腿或者胳膊,人在中箭之后肌肉会紧紧挤压着箭头和箭杆,不一会就会在创口周围形成红肿,古代战场上缺乏临时创口清创措施,又吴细菌概念,因此伤员在接受大夫诊治的时候,箭伤处往往已经受到感染。
而同时中箭之后,如果贸然拔出箭头,箭头的回勾会带出肌肉组织,切割开肌肉细胞形成二次损伤,也会切割开血管,甚至直接造成死亡。
而且古代弓箭手也有很多损招,古人虽然不懂细菌,但他们却会在箭头的箭锋上沾染一些粪便和尿液。中箭之后伤口多腐烂难以医治。
以古代的医疗水平,以及军队创伤护理的建设水平,中箭基本就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过程,大概也就只有将领级别的能够得到妥善治疗,但事实证明,就是汉高祖刘邦贵为皇帝,中箭之后也因此产生并发症而完蛋,当然他年纪大了身体走下坡路也是个重要原因。
四,弓箭在古代战场实际威力
古代的箭杀伤力并非不大,如果组成箭阵,在二百米内,杀伤力还是很大的。
古代上战埸的人㐞本都穿有铠甲,那时的铠甲多是用铜,铁,竹片,龟壳做成的,一般是射不透的,也有用皮子做成的软甲,护住主要部位,如前胸,后背,头有头盔等。但面部,脖子等不是在外的,一旦射中还是有生命危险的。
但这穿铠甲的多是骑兵,而步兵的铠甲就很少穿,只有前后心的护心镜一类的,因为一套铠甲还是相当重的,步兵如穿上铠甲是不便行军的。如果对方设下箭阵,死伤还是很大的。
就是骑兵,或战将也有被射死的,再者那时的战马的很多部位是漏在外面的,古代有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骑兵身穿铠甲,一旦马受伤式骑兵落马,那就危险了,因为铠甲相当重,没马就不如步兵灵活了,就是脱掉也来不及了,所以落马的将军或骑兵,生还的就狠少了。
五,古代被弓箭射中还有战斗力吗
在回答问题前先讲3个小故事,在古代,私藏兵器可能没事。但私藏盔甲肯定是死刑,还有可能会灭三族。
1.唐太宗李世民在大败窦建德的战斗中,三千铁甲骑兵突击了的窦建德的十万大兵方阵,因为有重甲保护唐军中,有人身中数十箭,仍然能够战斗,最后李世民大胜。
2.郑成功老爷子在打台湾的时候,也是用身披重甲的铁人军打头阵,因为荷兰人的火枪,打不透他们的盔甲。
3.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重甲骑兵占了40%。
这三个小故事都突出了盔甲的重要性。
而在古代完全靠手工来制作盔甲,一副上好的盔甲可能需要几十个工匠,几个月才能打造出来。这就造成了盔甲,永远不可能被大规模装备。
现在我们在说回题目中的问题,弓箭的杀伤力不大,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广大的市场?再说一个小故事:我们在家里用刀收拾鱼的时候,如果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或者被生锈的剪刀割破了手,我们做的第1件事就是赶紧去打破伤风针。这个小故事突出了,受伤后感染致死的可威胁性。
盔甲的稀缺性,导致了军队中盔甲的装备比例永远是少部分。在一场动辄上10万人或上百万人的大型战役中,大部分的士兵还都是没有盔甲可穿的,弓箭手的作用性便突出了出来。
大规模的箭雨不需要当场让人致命,只要受伤,绝对会丧失战斗力。而丧失战斗力的人就会哀嚎惨叫,这又会极大的削弱周边士兵的士气。伤口的感染如果医治不及时,就算射到胳膊上或腿上都有可能会死掉。而古代军队在作战的时候,箭头往往会抹上毒液或者是狼粪,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感染致死的可能性。
关公刮骨疗毒,就是中了毒箭,华佗不得不通过做手术的方式,将毒液从腐肉及骨头上清除干净。
而秦献公赢师隰也是中了魏国的狼毒剑毒发身亡(这还是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
因此我们可以说,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大,对于打乱敌人阵型,阻止敌人骑兵突击,追击敌人逃兵都有极大的战略作用。
毕竟有的时候射死伤一个人会让更多的人失去战斗力。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古代弓箭的杀伤力并不大,为何战争中一箭能够将人射死?(古代弓箭杀伤范围)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