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津之战张辽用了什么计谋?(逍遥津之战张辽带了多少兵)

三毛 312

逍遥津之战张辽用了什么计谋?

一,逍遥津之战张辽用了什么计谋?

逍遥津之战是指公元215年,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将士硬击东吴的十万大军,先后两次打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五子良将之首,三国时期著名将领。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赫赫。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劝降昌豨,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在白狼山斩乌桓单于蹋顿,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

逍遥津之战,张辽运用了分兵毁桥之计谋,让孙权险些被抓。张辽留出二丈宽的空缺,断绝了孙权的归路。

曹操让张辽、李典、乐进镇守合肥。曹操在出征前,派护军薛悌送一锦囊到合肥。“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因双方兵力悬殊,诸将都感到疑惑,本来张辽、李典二人不睦。曹操为了防止战中二人间隙,至于不利之境,于是命乐进守城接应。

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要抢夺军事要地合肥。当时合肥守城将士仅有七千多人,张辽组织了八百敢死队员,突袭东吴大营,东吴猛将陈武被杀,孙权丢掉主帅麾旗,望风而逃,闻风丧胆,险些被抓。八百敢死队员只剩下几十人,被东吴大军所困。张辽又迅速返回救出,被困的几十个敢死队员,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孙权纵马上桥,桥面已折丈馀,并无一片板。孙权惊得手足无措。牙将谷利大呼曰:“主公可约马退后,再放马向前,跳过桥去。”孙权收回马来有三丈馀远,然后纵辔加鞭,那马一跳飞过桥南。后人有诗曰:

“的卢”当日跳檀溪,观吴侯败合肥。

退后着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

从此张辽一战扬名天下,威震逍遥津。曹操夸赞:“文远真乃大将之才也!”逍遥津之战孙权十万精兵,让张辽八百敢死军吓破了胆。从此江东闻张辽之名,江东小儿夜不敢啼……

二,逍遥津战役中张辽带了多少兵马突袭孙权

三国中不少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虽然实际对比大多有所夸张,但张辽八百精骑大破孙权的却是实打实的经典。此战不像三大战役那么出名,但精彩程度和影响力丝毫不差。

公元214年夏,刘备大军大破成都,占据了巴蜀。曹操与孙权在长江濡须口,进行了一次交锋,无果而终。曹操北迁长江江边的民众,筑皖城合肥作为淮南地区遏制孙权的基地和进攻孙权的跳板。孙权因刘备以得巴蜀,向刘备讨要巴蜀,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双方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公元215年3月,曹操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刘备感觉到了危险的气息,不得将长沙江夏桂阳三郡归还给孙权,换来两家和平,史称湘水划界。

在这之后孙权为拿下曹操在淮南最后一个据点——合肥。但被张辽的计谋大的落荒而逃,甚至对日后三国的发展和走向起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张辽到底用了什么计谋?

一.背景分析

公元215年7月曹操入南郑,张鲁逃亡巴中,成为刘备和曹操争取投降的焦点。与刘备取得和平后,孙权率大军自陆口向东北方向挺进,此前孙权已经攻下皖城,俘虏了曹操的庐江太守朱光和参军董和,还有孙权此战的目标是曹操留在淮南的最后一个据点合肥。城里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率领7000余守军。曹操大军远在汉中,张辽自知不敌,还特意辟藏舟浦。8月孙权大军抵达合肥城外踌躇满志,志在必得,东吴大将大半都到了合肥前线,大约8-10万人。张辽一方7000余人,敢从之士800人。逍遥津之战在这场敌我双方相差悬殊的兵力下展开了。

二.奇袭孙权

由于张辽兵力与孙权相差兵力甚远,张辽决定以攻为守,从7000余守兵中选出800精骑奇袭孙权大军。张辽又杀牛,开剥牛肉,将牛肉赏给八百名敢死者,准备着大战。第二天张辽李典率领800精骑杀入孙权军中,吓得孙权不敢出城。张辽进出两次,带领得胜之军突破重围,返回合肥。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便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第二次突围中,张辽带领着先出的数十人,又杀入了重围,救出馀众数百人。东吴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不敢再抵挡他们。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

张辽通过以攻为守,出其不意,一击制胜。同时对自己的将士们,不抛弃不放弃也是更加的坚定军心,也是逍遥津之战胜利的一个重大原因。

三.合作共赢

吕布起兵兖州时派人招抚李典的族长李乾,因李乾拒绝而被杀。其子李整起兵与吕布对抗,后来其族人李进击败了吕布,李典在这一些战斗中有功,因此出名。张辽既然从吕布在兖州作战,肯定是跟李典一族交过手,搞不好杀了李典家不少族人。但好在张辽能够和李典本着以大局为重,在作战中并没有产生隔阂。


也有史料记载,身为主将的张辽表现的太小器,竟然在害怕部下不服从命令,并且这个命令实际是曹操直接部署的,而李典则慷慨激昂,反倒像个临阵鼓舞下属的主将气概。但不管怎样,攘外必先安内,两人的和解也是此次战役获胜的原因之一。

四.乘胜追击

由于军中疫病,士气低落,孙权下令撤军。东吴各兵团接到撤军令,纷纷兵皆就路,各自退去了。张辽在城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军队大多已经先行出发了,而在逍遥津以北只仅剩下少量的兵力。张辽觇望知之,率诸军追击,同时分兵去毁桥。

张辽步骑齐出,很快到达津北。孙权见状,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甘宁拉弓拼命射箭,看到东吴军战士人人战志消靡,鼓吹手惊怖而不能复鸣。于是,甘宁大声责问鼓吹手为何不吹号擂鼓,甚至拔刀欲斫之,鼓吹手便擂鼓吹号,东吴军听到,士气为之一振。

虽然追击效果并不成功,但是也对孙权乃至东吴早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儿啼哭不肯止者,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没有敢哭泣的了。

五.其他原因

除了张辽军内部计谋和战略,这次战争也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

1.盛夏之时,淮北湿热,不久孙权军中开始流行疫疾,孙权不得只能全军而退。

2.孙权军在张辽的进攻后士气低迷,直接吓破了胆。

3.孙权对于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导致自己险些被抓,更加挫败自己军队的士气。

4.吴国采用私兵制,招募和控制军队的权力被个人或者家族占有,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政府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产生制约和冲突。

战役总结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不但化解了合肥之围,也为曹操势力南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挫败了孙权势力。

三,张辽逍遥津带的是陷阵营吗

逍遥津之战张辽主要采取出其不意,趁敌未稳,以八百士卒主动突袭孙权大营的战法,一举击败了孙权十万大军,孙权在此战中差点被擒。这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了张辽一生中的巅峰之战。而这次合肥之战也成为孙权心中永远的痛,多年以后对张辽依然非常忌惮。



孙权与曹操的合肥之争

赤壁之战后,曹操和孙权的统治地盘,并非是完全的划江而治。孙权在江北也有不少的地盘,比如濡须口就是孙权的军事重地,而合肥在曹操手中。在合肥与濡须口之间只隔了个巢湖,两地相距之近令孙权时刻感受到曹操的威胁。而孙权如果想往北发展,就必须突破曹操在合肥对东吴的钳制。

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趁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退,派出周瑜攻打江陵,他自己亲率大军攻打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是扬州太守刘馥,经过数月的攻击,眼看合肥即将攻陷,刘馥制造了曹操大军来援的假消息,孙权上当后撤军,导致第一次攻打合肥前功尽弃。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再次有了攻打合肥的想法,因为,不攻下合肥,东吴就无法北上。当孙权得知曹操亲征张鲁,合肥防备空虚时,就想趁曹操西征时,一举拿下合肥。再加上,当时刘备已与孙权言和,孙权不用担心刘备了,所以是东吴拿下合肥的好时机。当年八月,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攻打合肥。



曹操留在合肥的守将是张辽、李典、乐进等人,手下有士兵七千余人。而曹操大军远在千里之外的蜀地,根本无法回援,中原也是防备空虚。由此看来,张辽等人只能是以现有的七千人,来对战孙权的十万大军,双方的兵力对比约为1:14。很快孙权的大军就来到了合肥城下。

“神秘”的曹操手谕

面对孙权大军,张辽、李典等人想起曹操在征讨张鲁前,曾给护军薛悌留下的一道手谕,那是曹操预料到孙权有可能会攻打合肥而专门留下的。手谕非常神秘,密封的严实,在外边写有“贼至乃发”,意思只有敌人来了才能打开看。张辽、李典等人拆开手谕后见上边写到:“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曹操的手谕让大家非常迷惑,现在双方力量的悬殊,固守合肥能不能守住尚且不知,本来还将曹操的手谕当做救命稻草,可手谕不提双方力量的悬殊,反而让张辽、李典主动迎战。

这时张辽发表了自己对手谕的见解:

“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

张辽认为曹操远征在外,如果合肥闭门不战,等待援军,则援军还未到,敌人就攻破城池了,而手谕让我和李典迎战,是让我们在敌人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出击,一举挫败他们的锐气,从而安定军心,才能守住合肥。

张辽说完后,见李典、乐进等人没有表态。张辽平时人缘不行,和李典、乐进关系都不太好,以为他们不赞成自己意见,就吼道:“成败之机,在此一站,诸君何疑?”见两人仍不说话,张辽气愤说若他们不同意,他将一人出去迎战。其实李典、乐进二人只是在思考出战的可行性。随即,李典表示愿意随张辽出城迎敌。虽然两人平素不合,但关键时候早已放下了个人恩怨。



当天夜里,张辽挑选了八百名精干的士兵,并宰牛犒劳他们,进行战前动员。第二天,天还没亮,张辽、李典率八百士兵突然冲出城去。张辽身穿铠甲、手持战戟,身先士卒率先冲进孙权大营。东吴的士兵根本没想到城内曹军敢冲到城外,还没来得及集结,就被张辽等人冲散。张辽连斩东吴两员大将,曹军士兵见状也士气高涨,张辽边战边高喊“我是张辽”,带人向孙权所在的中军冲去。孙权见到张辽杀了过来,惊慌之下赶紧退到后边的一座小山上。

镇定下来的孙权发现,曹军人数不多,就指挥吴军将张辽包围,张辽见有被包围活捉的危险,就带领士兵左右冲杀,冲了出去。等张辽发现身边只跟出来几十人,其他士兵还在包围圈里喊:“将军弃我乎。”张辽立即转身又冲入吴军阵中,再度和士兵一起冲出了包围。张辽此一战,令东吴的士气大受打击。而合肥城内人心得以安定。

随后,孙权指挥东吴士兵将合肥包围,攻打了十多天,一直没有攻下了。恰在这时,东吴军营内发生了瘟疫,无奈之下,孙权只得决定暂时撤军。

激战逍遥津

孙权在决定撤军后,又犯下了一个错误,差一点连自己都被曹军活捉。在吴军撤退的时候,孙权让部队先撤,而他和吕蒙、凌统、甘宁等人在逍遥津北岸召开会议,身边只留下一千余人的士兵护卫。军队主力撤走,而孙权作为主帅,却没有考虑善后的问题。



而这一消息却被张辽探知,张辽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立即率领骑兵直奔逍遥津,准备活捉孙权。等孙权发现张辽率军追来,赶紧命人前去通知前方撤退的大军。可是,因相距已远,哪里还追得上。危急时刻,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拼杀,以保护孙权的安全。在激战中,东吴的将军陈武战死,而凌统带着士兵护着孙权,跌跌撞撞的冲出了曹军的包围。随后,凌统又返回和甘宁等人一起阻挡曹军的追击,凌统在战斗中身上多处受伤。

逃出包围的孙权,骑着马跑到逍遥津的桥上时,见桥已被曹军毁坏,中间有一丈多宽的缺口,孙权见无法过桥,又担心后边曹军追来,不知如何是好。孙权身边的随从见状,紧急时刻只能赌一下,让孙权抓住马鞍,他在后边猛击打马屁股,马受了惊吓,一下跳过了缺口。这时候,已撤退的东吴大将贺齐率领三千吴军,转了回来,在逍遥津南岸接到孙权。自此,孙权才算脱险。贺齐见到孙权,哭着说:“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至祝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愿以此为终身之诫!”贺齐这也是间接的对孙权提出了批评。



合肥和逍遥津之战,张辽冷静果断,两次突袭孙权,都获得了成功,几乎生擒了孙权,创下了这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直接导致了孙权的第二次合肥战役的失败。曹操和曹丕父子对这一次的合肥战役,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曹丕在后来追念张辽、李典战功的诏书中曾写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

在多年以后,张辽抱病随曹丕南征时,孙权依然对张辽很是忌惮,告诉手下将领“张辽虽病,不可当之,慎之”,可见,张辽在逍遥津给孙权留下了多么大的阴影。

四,张辽在逍遥津为什么能击败孙权?

战争胜败,瞬息万变 一个失误决策,很可能就葬送了胜利 逍遥津之战中,张辽代表的曹操方面,策略正确,而孙权方则犯了致命错误, 胜败,自然就分晓了。 谈谈主要原因,我认为: 胜方原因: 战略上,曹操留下张辽,李典,乐进等有很多实战经验,且治军有方的将军,从战局上就已经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在,如何防御对孙吴的问题。 张辽经验丰富,李典为人谨慎,乐进勇猛兼备智慧。 在孙权领兵来时,3人一经商定,就立刻分工行动,可见在平时的军事训练中,是有准备的。俗话说,有备无患。 兵不在多,在将之调遣。曹操留下的7000多人,很可能是精锐部队。否则对抗孙权,也不可能左右突杀。 在两军相遇的时候,孙权的旗帜过于鲜明,让张辽带领的800精锐杀到面前,可以想象,这800人勇猛如何。 而失败方的原因有很多,收线是孙权恃才傲兵骄傲,认为以少击多,犯下了和曹操当年赤壁一样的自大毛病。这很致命。战争之中,骄兵必败的道理,几千前来都是有印证的。 其次是领兵无方,主帅竟然置军之前,可惜又没有刘备的勇武和曹操的谋略,打起仗来根本没有实战经验。遇见被人突袭就吓得手足无措。还差点被包围。可想而知孙权当时左右并没有身居重位的实战经验将军,或者说,没人事前提醒他。说明吴军路上实战经验还是和曹军相差很远的。 其次,及时有凌统,甘宁,吕蒙等将军,但并没有指挥实权,也就失去了人才的能动性。在战争初期,就已经在人才的使用上,落后曹操。 军队方面,北方不谙水战,南方不善陆战。孙权一上来就想一战定胜负,可想而知,孙军并没有整套的作战计划,筹划方面并不足。孙权也不可能骄傲到不一点保护计划就领着十万人来站,必定是孙军粮草有限,想速战速决。 而曹军守得够严密,时间守得够久,这也就决定了,战争最后以孙权败退为结局

五,张辽大战逍遥津诗词

逍遥津之战,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张辽能够取得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是着实不容易。因为在当时,张辽能够指挥的军队只有七千人,而吴军却足足有十万,更重要的是,吴军此次的统帅是吴国皇帝孙权,在加上吴国强大的将军阵容,因此,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张辽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大。那么,张辽到底是如何以七千胜十万的呢?张辽当时所面对的吴国名将又有哪几位呢?

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最后阶段,为了夺取合肥这块江淮地区的战略要地,孙权亲自统帅十万大军发起了合肥之战。《方舆纪要》庐州府记载:府为淮右噤喉,江南唇齿。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三国时,吴人尝力争之。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权对合肥是势在必得。也许正因为对合肥地区异常重视,因此,孙权不仅御驾亲征,而且带了很多位东吴大将。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此次孙权的将军团成员有:甘宁、吕蒙、潘璋、宋谦、徐盛、陈武、凌统、蒋钦、贺齐。这其中甘宁、潘璋、徐盛、陈武、凌统、蒋钦六人就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中,其他的几位大将也都是东吴帝国威名显赫的虎将,当然还有很多不怎么知名的大将也跟随其中。从这个将军团就可以明确看到,张辽此次面临的对手的确是非常之强大。

而看看魏国这边,除了张辽是此次逍遥津之战的主将之外,还有李典、乐进两名副将,还有薛悌这个护军。可以说,从魏国和吴国的将军团阵容相比,很显然,魏国也是远远不如吴国的。因此,对于逍遥津之战,不要说普通士兵没有信心,就是李典、乐进几位将军都没有什么取胜的决心。

但就算敌我相差如此悬殊,张辽也没有丧失信心,作为曹军一位智谋无双的帅才,张辽相信,只要谋略得当,士兵勇敢,将军敢于身先士卒,那么以七千对十万,胜利的机会还是有的。那么,张辽取胜的底气到底在哪里呢?小编分析,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1、张辽手下士兵虽然只有七千人,但都乃魏军精锐,士兵个个忠诚度高,也悍不畏死,战斗力也强,这其中甚至有张辽当年跟随吕布时的并州飞骑。

2、吴军骄横轻敌。通过仔细观察,再加上魏吴兵力相差悬殊,因此吴军非常的骄横,而张辽就准备利用吴军的这一轻敌弱点进行攻击。

3、魏军是守城一方。张辽有理由相信,只要自己和士兵们不丧失斗志,那么最不挤也能支持到援军的到来。

4、东吴军队虽然实行和曹魏一样的世兵制,同时也实行独具特色的世袭领兵制。看似强大的东吴人马,却没有一统的号令和指挥。

通过张辽自己仔细的观察,以及魏军侦察兵的反复细致的观察,张辽知道,十万吴军自统帅孙权到底下的士兵都因为兵力太过悬殊,从而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而张辽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战机。因此,张辽果断的组织了一支800人的死士部队,就是在这支悍不畏死的死士部队的进攻下,刚刚到达还立足未稳的吴军顿时大乱,张辽更是勇猛无比的在斩杀了两名吴军大将和几十名吴军士兵,就连孙权也被八百死士给逼得撤退到一个小山丘上。

《资治通鉴》记载:明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大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急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馀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权守合肥十馀日,城不可拔,彻军还。

但吴军毕竟人数要比魏军多的多,再加上吴军猛将众多,不久,孙权和众位大将就稳住了局面,一会儿反而将八百死士和张辽包围了起来。但张辽却是非常悍勇,在如此危急时刻,张辽不但带着一部分士兵杀出了重围,更让人佩服的是,见还有一部分士兵被包围,张辽居然又杀了回来。这次战斗,让吴军彻底的震撼了。此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却让魏军原本低迷的士气彻底高昂了起来,相反吴军的士气却彻底低落了下来。

不久,吴军十万大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齐,在孙权亲自指挥下,吴军发动了对合肥城的猛烈进攻。但因为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是又高又厚,而且守城物质也极为充足,最为关键的是,此时的魏军士气高昂,对于指挥官张辽也是心服口服,因此在魏军众志成城的抵抗下,吴军连续进攻了十几天都还没有攻下合肥城。最可怕的是,由于军中爆发了疾疫,吴军不得不选择撤退。

看到吴军缓缓撤退,正当魏军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张辽却突然命令将士们追击。因为,通过观察和分析,张辽觉得此时追击也许会有大收获。因此,张辽观察到,吴军主力已经大部分过河,而孙权却只带着少量部队殿后,最重要的是,孙权想不到自己敢于这个时候去追击,更想不到自己仍然有实力去追击。

逍遥津是南肥河上面的渡口。 孙权决定,大部队撤退后,自己就从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此时北岸只剩孙权及吕蒙、凌统、蒋钦与车下虎士一千余人。因此,当张辽率军进攻下,孙权顿时大惊失色,慌忙派人去调集主力部队回援。为了保护孙权,凌统率领三百亲卫拼死死战,最后三百亲卫全部战死。而甘宁也拼命的射箭救援,在混战当中,东吴禁卫军司令官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负伤后退,被打的士气低落的吴军甚至有不少士兵开始后退逃跑,此时,潘璋及时率领部队赶到,并斩杀了后退士兵,这才稳住了局势,让士兵们重新开始死战。

在士兵拼死保护下,孙权来到逍遥津渡口,但此时桥已被曹军破坏,剩下两边延伸的桥板,中间有一丈多的地方没有桥板可供依托。孙权亲近的官员谷利,要孙权持著马鞍,然后让马后退,再飞纵向前,谷利在后面用鞭抽马,以助马势。孙权就这样连人带马的飞到南岸。很多三国迷说,要不是因为孙权的马是一批好马,那么孙权也许真的很有可能死在逍遥津之战。

逍遥津之战的伟大胜利让曹操简直是欣喜若狂,张辽也因此得到了“征东将军”等诸多封赏,史称“太祖大壮辽”。 “大壮”两字陈寿在《三国志》里仅用了两次,分别在《三国志·张辽传》及《徐盛传》,可见其分量之重。而李典和乐进等大将也都得到曹操的大力封赏。

逍遥津之战是张辽人生当中的一次辉煌胜利,也是孙权人生当中一次不堪回首的败绩。从此战,我们也可以看到,要想取得一场战斗的胜利,一位冷静、勇猛、睿智的指挥官的确是非常之重要,而任何时刻,不管占据多大的优势,轻敌绝对是要不得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逍遥津之战张辽用了什么计谋?(逍遥津之战张辽带了多少兵)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