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打仗,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古代战争中,被射中两三箭还活着是很正常的,因为弓箭强在杀伤力,而不是斩杀能力。
杀伤力和斩杀力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斩杀,顾名思义,就是一击毙命,斩草除根。而杀伤,意思就是不一定会产生击杀的效果,更多的可能会是敌人受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被弓箭命中是不一定会死亡的。
首先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弓箭的杀伤力,弓箭的杀伤力在于箭头锐利程度以及所获得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箭头越锐利,获得的加速度越大,也就是射出的力量越高,杀伤力就越强,一般来说,弓箭的杀伤力范围大概是在15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动能就会急剧下降,杀伤力就没有那么高了。不过如果近距离命中,再加上射箭之人力量非常大,那么将人体穿透,那都是有可能的。不过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一般都还是有一定盔甲的保护,所以弓箭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夸张,被射中了大概也就是十几二十厘米深的伤口,而这个程度的伤势,只要不是会射中心脏等重要脏器,一般是不会当场毙命的。所以,在古代战争中,被弓箭射中几下,依然存活的士兵不在少数。但是很多时候,弓箭的杀伤力更为致命。
虽然被弓箭射中,很大情况下是不会一击致命的,但是也基本上丧失了战斗能力,比如被射中了腿,我们可以理解为被子弹打中了腿,基本上是无法行动了,在战场上,无法行动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很容易就被击杀,因为丧失了战斗能力,虽然暂时活着,但是性命却掌握在了别人手中,那种感觉也不好受。
另外,被弓箭射中后,想要把拔出来,也要遭受巨大的痛苦,因为箭头一般都是倒钩的,射进去之后,如果往外拔,就会勾住肉,只能使劲儿拔,最后的结果就是皮开肉绽,疼的不行,所以最开始被射中之后,士兵们也不会主动拔掉,因为实在是太疼了,而且如果盲目的拔掉,万一造成大出血,也就挂了,所以我们经常看电视剧,一些残兵败将身上插着好几支箭,这确实是真实的。
然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弓箭的杀伤力不仅仅表现在箭头的杀伤力上,还在于战术的运用,首先就是在箭头上涂抹粪水,因为古人发现,涂抹了这种东西的弓箭,虽然当时射不死人,但是后续会有很强的斩杀力。其实,关键就在于粪便里的细菌,因为弓箭的射伤一般都是很深的伤口,这个时候再有细菌感染,整个伤口就很容易溃烂发炎,破伤风的概率也会很高,在缺乏消炎药的古代,伤口发炎基本上就代表了死亡,所以很多士兵被弓箭射中的时候没有死,却死于伤口感染。
另外,还有火箭,就是在箭头处涂油,然后点燃后射出,这样射中敌人之后,敌人就会被点燃,活活烧死,使得弓箭的杀伤力进一步提高,有时候还很有战略作用,比如烧毁粮草等。
所以鉴于弓箭如此大的杀伤力,古代的强国都会有一支非常出色的弓箭部队,比如秦国,每逢大战,都会用大量的弓箭手来压阵,先杀伤一片,然后再大举进攻,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所以为了防止弓箭手的杀伤,古代又出现了一种兵种,那就是盾牌兵,手持沉重的盾牌,用来抵挡弓箭,但是在古代这种生产力条件下,如此厚重的盾牌制作成本非常高,所以盾牌并没有普及起来,依然有很多士兵死于弓箭的杀伤,因此,弓箭才被称为古代战争中最有威胁的兵器。
二,古代一箭能射多远
当然。你对古代弓箭的威力毫无所知。
为了增加杀伤威力,箭头都是用金属铸造的,前面呈倒钩状,一旦穿透肌肤伤及内脏造成内出血就凶多吉少,就算暂时不致命,也失去抵抗力了。而且金属箭头会造成伤口发炎化脓引起严重细菌感染,尤其在夏季会迅速死去。如果强行拔箭的话只会造成更大创口,内外结合,成倍增加感染风险,只会死得更快。所以影视剧中中箭后很多时候都是带着箭跑也不敢轻易拔掉,这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如果你不顾死活强行拔了箭,那只能跪求老天爷保佑你免疫力强大了。
为了增加箭的杀伤效力,古代的箭士还会在箭头上涂毒,当然不管是毒粉还是毒液,总归携带和使用起来没那么方便,总不能射一支沾一下,射一支沾一下,万一不小心扎到自己身上就麻烦了。所以古代人对于箭头涂毒是有小技巧的,一般是用箭头沾上动物的粪便后晾干再使用,一是让金属箭头生锈,二是粪便里有细菌,这种箭头射进人体就算侥幸不得破伤风也避免不了细菌感染,极易造死兵士死亡。
三,古代中箭还有救吗
就看这是怎么的一箭了,射在什么地方了
古时候打仗可能医疗条件、卫生条件都没那么好,中了一箭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好失血过多、感染发炎小命很容易就玩儿完了,如果箭头有毒那就更不好说了
四,中一箭就会死吗
看射哪里了,面门咽喉基本就是一箭的事。古代打仗遇到穿甲的基本就是照着这俩地方招呼,因为射别的地方往往不管用,有时甚至中个十几箭也就是轻伤,死不了。
没穿盔甲就好办了,可劲射就行,命中要害就是一箭死,非要害会也快速失去战斗力。
所以古代打仗,弓弩是地位最高的武器,比刀枪剑矛重要多了。
五,古代中箭就活不了
如果中箭部位是要害,比如说脑部、心脏、大动脉时,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而且是当场死亡那种;如果中箭部位是非要害,则不能一箭致死,至少不是当场死亡。
弓弩射击是古代军队中最难最难掌握的技战术,培养一名优秀的弓弩手往往需要花费步兵牌刀手、步兵长枪手几倍的训练周期,甚至骑兵马术劈刺这样的技术兵种的训练周期都没有弓弩手长。
弓弩手训练的技能核心以及难点就是命中率的提高,因为不论是弓还是弩,所发出的箭矢飞行初速是很低的,射击精度很容易受到射击环境的影响,所以弓弩手需要花费很长的周期去学习如何掌握测距、测风以及俯仰角的计算,这对于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的古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以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反曲弓男子射箭比赛项目来举例说明:射击距离为70米,在使用铝箭的情况下,箭矢初速约68米/秒,合格射手命中高度122厘米靶标的概率为87%,命中12厘米靶标牛眼的概率为16.4%(牛眼即十环靶心噶)。
可见弓弩的命中精度是非常低的,在实战环境中击中敌人是非常困难的,想要命中敌人的身体要害部位使之当场死亡则完全是拼运气、博概率的事,非常难以把握。
下图为射箭业余爱好者户外30米射箭上靶情况,高大的箭靶上插着许多箭矢,然而没有一支射中靶心,可见射箭的命中精度是很低的,在靶场这样的理想环境中射击静态靶标尚且如此困难,在复杂的实战环境里就更加难以确保准确命中了。
这也是古代战争中箭矢消耗量特别巨大的原因,比如说西汉李陵在匈奴的那场遭遇战,麾下不过三五千人,然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
意思就是说李陵所率领的一支兵力相当于3个团的军队在与匈奴军队发生遭遇战时,一天之内就射出去50万支箭,可见古人为了在战争中提高箭矢的命中率,只能采用大量发射箭矢数量的方式来达到增大命中概率的目的,所以想要做到“一箭就能射死人”是很难的。
即使运气极好,箭一射出去就射在了敌人的身体上也很难将其射杀,这是因为箭矢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小了。
在军事上,杀伤力通常理解为弹药的侵彻力+停止作用,比如说5.56mm步枪弹对人体的杀伤就是通过弹丸击穿人体,并在击穿过程中弹丸不断翻滚撕裂身体组织,从而造成杀伤,大多数人身体中弹一发就足以造成当场死亡。
而箭矢就不一样了,它的飞行速度极低,这就意味着箭头的侵彻力极低,而且中箭时,箭矢只会造成贯穿伤,无法像现代枪弹那样通过不断翻滚来增加伤害。
下图分别为7.62mm步枪弹和5.56mm步枪弹在模拟人体的肥皂靶标上产生的空腔效应剖面,现代枪弹杀伤力巨大的原因正是枪弹空腔效应带来的,很显然古代箭矢并不具备这样的杀伤力,因此很难一箭就致人死地。
这表示在命中非要害部位时,箭矢只会造成疼痛,减缓敌人的行动能力,并不足以使敌人完全失去战斗力,当场致死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造成敌人减员,箭矢在发射前需要沾一沾“金汁”,这个“金汁”其实就是粪便,目的是让中箭的敌人伤口并发严重的感染,最终不治身亡。
可见古代战争中箭矢杀伤敌人的主要方式并不是当场致死,而是后期伤口感染而死,因此“身上中一箭就死”的事并不是真的,毕竟箭矢的杀伤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不要说人类了,哪怕是小型动物,在未命中要害部位时,身上中一箭都不会“一箭就死了”,许多因为中箭而未死,最终被好心人救助伤俞的小动物受伤事件报道屡见不鲜。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箭矢的杀伤力非常有限,那古代战争为什么还会大量消耗箭矢呢?
箭矢在战争中并不是用来制造大量伤亡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敌人的行动形成迟滞效果和压制效果,最终的杀伤还是需要手持钢刀长枪的步兵和骑兵来制造。
因此有人把古代战争的弓箭作用比做现代战争的枪弹,这是不恰当的,就作用而言,弓箭有限的杀伤力其实更接近于现代武器的——地雷。
下图为大学校园内一只胸部被箭矢贯穿的流浪狗,它虽然被人用弓箭射击命中,但是并未倒地身亡,反而在校园内四处游荡(最终获救)。可见弓箭的杀伤力实在是太有限了,在未命中要害的情况下连狗都射不死,更何况是身披重甲的古代士兵呢?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古代打仗,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古代中了箭伤的必死)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