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军队用的是什么武器?军事力量如何?(先秦时期的军事制度)

三毛 425

先秦时期的军队用的是什么武器?军事力量如何?

一,先秦时期的军队用的是什么武器?军事力量如何?

谢谢邀请啊!

先秦时代很长,咱们就以秦军为例吧!

秦军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的一支军队,网上热度也是很高。但关于秦军的武备也有很多误传,比如秦军不戴头盔,青铜剑多么厉害之类。

要想真正了解到历史上的秦军武备,可以从出土的兵器文物、秦简、兵马俑,以及古籍记载上得到相应的信息。

首先,秦国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的铁兵器,主要是铁剑和铁矛,还有环首刀和戟

比如,在陕西凤翔高庄秦墓中出土5把铁长剑,形制相同,尖锋,两面刃,体长,扁平茎,无首。其中一把通长105厘米、茎长21厘米、剑身宽3.2厘米。

在宜昌的一个秦国中下级军官的墓葬里,也发现了一把铁剑,长约120厘米,宽3.2厘米。

在马家塬的秦国西戎属邦墓中,发现了铁矛。

很值得提及的是,甘肃秦安上袁家秦代墓出土铁卜字戟和铁长刀各一件。

特别是那把铁长刀单刃直背, 刀尖呈弧形。表面留有木鞘和漆皮痕迹。通长67厘米、身长59厘米 、背厚1.5 厘米,适合单手握持劈砍。除了缺少一个环首之外,这把刀和汉代骑兵常用的环首刀基本上是接近的。而卜字戟也是汉代骑兵的标配。这说明当时秦国骑兵已经能执行肉搏任务,不简单是骑射。

说完武器,我们再来说说防具。

2009~2011年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考古队对一号坑局部进行了再次发掘,从而发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髹漆皮盾。该盾通高66厘米,首高 2~2.5、宽 8.4 厘米,肩宽 39.8 厘米。

虽然漆层之间的皮质早已腐朽,但其厚度约为0.8厘米,与双层牛皮制成的合甲接近。其与铜车马上的盾牌一样,均为双弧盾的,与一直流行在汉代的双弧盾,也是一脉相承。

1998年,在秦始皇陵墓内发掘出一座大型陪葬坑。里面有大量石质头盔模型,从而颠覆了以往对于秦军无盔的说法。

根据复原秦甲的情况来看,秦军十分重视战士的防护。步兵铠甲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铠甲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铠甲不仅有前甲、后甲,甚至还有臂甲、手甲还有盆领。

以上是秦军的武备情况,


那么秦军武器装备实际的配备情况如何呢?

2002年发现的里耶秦代简牍,即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显示,迁陵武库,存甲衣349件,甲篼

21件,兜鍪39件,胄28件,弩和戟各251件,备用的弩臂97件,弩弦1801件,弩箭40900余支。

从库存武器的种类来看,秦军地方部队的士兵标准武器就是戟和弩。这些武器装备,一共可以武装502名士兵。这502人有370件甲和67件头盔,披甲率为74%,装备头盔率为13.3%。

那么秦军的精锐部队呢?

秦陵一号俑坑的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总体而言,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


可见,秦军精锐与地方部队的装备情况类似,都是远程用弩,近身用铍戟,披甲率在70%以上。

至于兵力,根据《秦代军事史》推算,秦国在秦昭王二十六年时现役部队的估算数量为:100000(内史军)+55000(上郡军和汉中郡军)+140400(其他郡县军)=295400人。

在战时满编状态下,秦国内史地区可发卒二十万,其他郡县可发卒三十一万,可动员的总兵力约有五十一万。

二,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

《国风·豳风》中写道: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单兵武器主要有剑、斧、戈、矛、戟、弓、弩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剑与戈。史载周武王进入朝歌后,先用弓射了纣王尸体三箭,然后用斧斩下纣王的首级,而文字中的“武”字原本含义是“止戈”,可见戈是先秦时期最常用的长兵器。

除了单兵武器外,先秦的武器还有战车、冲车、投石机、云梯、巨弩车等,其中战车是最基本的集体武器。一辆战车配战马四匹,甲士三名,步卒百名,这样的一个作战单位称为一乘,小国数十乘到百乘之间,大国则在千乘乃至万乘之间。万乘之国的总兵力可达百万,秦朝统一后就是万乘之国,战国七雄基本上都是千乘之国,数千乘战车就代表了其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夏、商、周、秦四代的军事力量是渐增的,到了秦朝时军事力量达到巅峰,秦军有百万之众,且都是能征善战之军。商朝对羌方的一次战争中,出动了1.3万兵力,主将是大名鼎鼎的商朝王后妇好。周武王伐商之时,兵力仅仅4.5万,其中主力是三千虎贲军,而商军则达到17万人,当时对商军的描述是“商军如林,无边无际”。周公旦东征之时,周王室有大军10万,经过三年征战,击灭东夷五十余国,周王室的军队杀敌无数“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头锄头都砍坏了。

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则远远大于周灭商的战争规模,战争双方数十万的会战不计其数,战国七雄的兵力都超过了周王室制定的军力标准。《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也就说先秦一军有12500人,天子六军合计7.5万人,战国七雄作为大国,礼制规定的军队人数是3.75万人。秦国巅峰时侯有大军百万,长平之战与灭楚之战,秦军都出动了60万大军。特别是灭楚之战,秦楚双方都出动了六十万大军,百万大军在秦楚边界对峙一年有余,那真是大军如林,无边无际!

三,先秦时期的军事思想家

先秦时期因为受制于技术的原因,所以先秦的武器大部分以青铜为主。而且经过很久的锻造经验,秦铜工艺已经日渐完善。那么在那个冷兵器时代,主战武器有哪些呢?



一:弓、弩。弓弩是两种不同的武器,战国以秦弩为最佳,但是又有强弓劲弩自韩出之说。弓箭的射程较远,而且弯弓搭箭的速度也很快,所以弓箭的射速也较快。弓箭的射击面广,精度却不够。弓箭的发射对操作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而且想要熟练的操作需要训练的时间比较久。

而弩箭可以弥补弓箭的不足,精度高,对使用者要求低,而且体力消耗小。再加上机括对人力的加成,使弩箭对装甲部队有些极大的杀伤力。

二:青铜剑。在近战肉搏中,手中的剑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出土的剑中,秦国的剑是最长的,可以达到一米左右。在秦铜器时期,剑能够达到一米是非常了不起的。根据剑柄握把的长度,可以分为单手剑和双手剑。



三:矛、戈、戟。先秦时期矛、戈、戟这三种武器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长度从一米到三米不等。从“倒戈”意味着背叛一词可以看出这些武器在很早的时间就出现在周武王的时代,随后春秋中又记载:郑人入并,倒戟而出之。所以这些武器在很久以前便出现了。

矛、戈、戟三种武器不仅仅适合于陆战步兵方阵,还适合于战车之间的冲锋。战车在先秦时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重要军事力量,有百乘之家、千乘之家的区别。所以,在这些战车上也装备这些武器。



而在先秦时期,为了对付游牧民族大规模的骑兵便会用到弓箭弩手。而中原各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则会使用步兵进行集团拼杀。所以先秦时期,便以弓弩、剑、矛、戈、戟为主要作战武器。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回答?快来关注罗马纳人!

四,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军队用什么武器,与当时的兵种划分有直接关系。从文献记载和秦兵马俑出土考古来看,先秦时期武装力量主要有车兵、步兵(含弩兵)、骑兵、水兵。

其中,车兵历史最为古老悠久,早在商代就已成为军中主力,而早期的步兵只是依附于乘车甲士(通常为奴隶主出身的基层军官)的“徒兵”,受其驱使,担负作战、扈从、运送辎重等任务,地位与奴隶无异。

从山东胶县西周墓葬考古来看,每辆战车配4匹马,有3名乘员——主将(称为“甲首”,相当于坦克“车长+炮手”)站立于车左侧,手执戈戟,身背弓弩(配10枚箭矢),主要负责远射。站在车右侧的甲士(称作“参乘”,相当于机枪手)只持戈矛,负责近战击刺,并肩负为战车排除障碍的任务。居中驾驭战车的为御者,相当于今天的坦克驾驶员。

战车又分为攻击用的攻车(驰车)、防御-后勤两用的守车(革车)2大类。按照《孙子兵法》记载,春秋时期大国打仗要出动“驰车千驷,革车千乘”,说明每辆攻击型战车必须搭配一辆守车(革车)充当运送粮食、衣甲、人员休息(行军暂停或宿营时可坐卧)、维修保养的后勤保障车。

此外,车兵还有一定数量的“徒兵”(步兵)配合作战,少则15人(商代),多则72人(春秋时期),守车按《孙子兵法》记载搭配25名步兵(相当于民夫)。上文提及,在战国以前步兵都是隶属于车兵(奴隶主贵族)的奴隶或庶民,地位很低等同于炮灰。直到战国年间,各国才大量征召自由农民组建了新式的独立步兵,后者也由此跃升为古代战争的骨干力量。

步兵的兴起与车兵的衰落基本上是并行的。春秋时期随着铁骑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原有井田制逐渐被私田所取代,奴隶制也走向瓦解,原有依靠奴隶主阶级(车兵主要来源)的作战模式也难以为继,再加上战车固有的制造周期长成本高、地形适应(越障)能力差、不够机动灵活(转向慢且车辆间容易纠缠)等固有缺陷,也决定了战车这种只适合平原作战的武器,必然无法适应不断演化、发展的战争需要。

步兵成为战场主力后,配备的武器除了之前车兵所用的戈、矛、戟等长兵器外,又增添了短刀、短剑(原本只是车上甲士的护身兵器)、长剑等短柄格斗兵器和单兵弩箭。特别是进入战国后,剑成为步兵标准装备之一,闻名天下的魏武卒除了身披重甲、手持长戈和12石强弩并背负50支箭矢、3天口粮外,还要“冠胄带剑”(戴着头盔、佩挂利剑)。可见,在当时戈、剑、弩都属于步兵常用武器。

先秦时期,剑的材质逐渐改进,长度也不断增加,采用复合鋳造法,秦国在嬴政时已能铸造出长81至93厘米、剑脊含锡少(约10%)而坚韧不易折断、刃部含锡多(约20%)而质硬锋利的青铜剑。

戈原本用于车兵在战时勾割敌人,步兵戈则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使戈头与长柄连接更为牢固,并增加开刃面以强化戈的推刺、勾砍、啄击等功能。矛也是一种商代便出现的古老击刺兵器,但形制不断演变,从柳叶形双纽式、窄体双叶形,直到战国中期开始流行一种矛脊两面带血槽的短体宽扁式矛,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刺杀能力更强的长铍(俗称大矛),铍头形似短剑,长约30厘米左右。

再说步兵远射兵器——弩,被认为可能最早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出现,进入战国后得到推广普及。弩一般分为臂张、蹶张2类,前者以臂力拉弓,后者则借助脚的力量蹬踏上弦。箭簇则多为三棱锥型,适合不同张力的弩使用。

弩源于弓,但又有所不同——弓箭一旦拉开,通常需要尽快射出,因此对射手的体能、训练水平和实战经验都要求较高。而弩因为在弩臂后端加装了简单发射控制装置(弩机),将挂弦、发射分解成2个单独动作,允许射手有相对从容的瞄准时间,从而降低了技战术要求,利于战时快速征召、组建大批弩兵。

而且,战国时期的强弩射程、威力也远超弓箭,可达600步(约合今800米)之遥。而其可延时发射的特点,也催生出“集火射击”的新战法——如齐国孙膑就在马陵之战中,“令齐军万弩俱发”,将中了埋伏的魏军阵型打乱,最终使庞涓兵败自刎。

先秦时期,单兵护具的材料、制作工艺和配备范围也不断改进、扩大。在商代,皮质甲胄和木盾只许贵族装备。而到了西周,参军平民(国人阶层)也开始配防护装具,形制简单的青铜甲衣也出现了,最初只是在皮甲上镶缀铜片作为装饰,后来逐渐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金属甲胄。进入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带甲数十万”已司空见惯。

需要说明的是,甲胄的技术含量丝毫不低于兵器,商周时期由于冶炼技术不及后世成熟,青铜制品的铜、锡、铅3种合金配比一直不太稳定,导致当时的甲片都比较薄(1至2毫米),虽然硬度较高但质地较脆,阻碍了青铜甲衣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双层皮革制成的“合甲”配以巨大坚固的步兵盾,就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步兵护具的主要形式。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由于兼并战争规模宏大、战况惨烈,“皮革+铁片”的铁甲开始列装秦军。从兵马俑考古来看,秦代铁甲主要配给中高级以上军吏、武官和将领,其形制在甲片数量和形状、是否有丝织品装饰、造型是否美观等方面,均有所区别。一般秦军士兵则身着皮甲。此外,担负正面厮杀任务的重装武士、担负冲锋陷阵和包抄突袭任务的车兵与骑兵,也都有各自甲胄。

五,先秦士兵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记载,先秦时期是青铜时代,青铜造刀造剑都不靠谱,太软了劈砍很容易弯掉。要么是矛或者短剑那种戳刺兵器,要么是戈那种勾割兵器,要么干脆铸成钝器。

盾,古时作战用以抵御敌兵的武器。戈:古时作战用的勾兵,是先秦时期主要的兵器之一。

戈,中国在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

当时的步军也在作战中普遍使用戈,举戈执盾的战斗方式在先秦时期非常普 遍。

“戈”成为古代第一兵器的主要原因与当时盛行的作战方式有关。先秦时期,作战方式以马拉木质战车的交战为主,车战为主的先秦战争中,戈的优势是其它武器所无法比的,所以被列为当时的第一兵器。

最后先秦时期的其它兵器还有,戟,青铜剑……

弩的改进,使步兵得以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先秦时期的军队用的是什么武器?军事力量如何?(先秦时期的军事制度)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