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

三毛 280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

一,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

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起,直至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出使归国途中逝世于古里国止,郑和曾八次(史书记载其实是八次,而不是我们常知的七下西洋)奉召出使海外各国。


下面笔者就将郑和八次下西洋的地点分别讲一下:


第一次出使郑和只到达过占城、爪哇、苏门答剌、南巫里,郑和的第一次航行并未越过现印度海岸以外。

第二次出使。郑和第二次到达的国家有:占城、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阿拨把丹、小阿兰。


第三次出使。到达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诸国。

第四次出使,任务的重点是南亚以西的远方国家。到达的地方有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加异勒、忽鲁漠斯、比剌、溜山、孙剌。

第五次出使,是派遣郑和护送各国使臣回国。据《明实录》记载:郑和到达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利、卜剌哇、阿丹、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漠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诸国。

第六次出使同第五次的使命一样,护送各国朝贡使臣回还。据《明实录》载:永乐十九月正月戊子,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卜剌哇、木骨都束、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等十六国。


第七次出使,目的比较单纯。据《明实录》载: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甲辰,旧港故宣慰使施进卿之子济孙遣使丘彦成请袭父职,并言旧印为火所毁。上命济孙袭宣慰使,赐纱帽级花金带金织文绮袭衣银印,令中官郑和赍往给之。”


第八次出使,此时成祖、仁宗皇帝都已先后去世,宣德皇帝登基。据《明实录》载,此次到达的国家有: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



郑和舰队七次远洋有六次是在明成祖永乐丰间(1402丰 至,1424年)开 始,而最后的第七次远航是在明宣宗宣德元丰(1425丰至1435年)开始。前三次远航最远到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卡特,而第四次最远航行至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最后,船队远航至阿拉伯半岛和东非。郑和下西洋前期的主要目的是政治目的,即巩固帝位;后期的目的发展为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 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如下面几点:

第一,为了寻找建文帝,拿回玉玺,巩固地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以讨逆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陷京师(今南京)后称帝,是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怎么也没有想到,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后,侄子下落不明,弄得皇帝的玉玺也下落不详。“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朕深恸之。”(《明太宗实录》)。因为建文帝生死不明,是朱棣皇位的最大威胁,也正由于他心虚,所以才派郑和下西洋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他担心天下人不服,便派郑和察看人心向背,率领二 万七千八百多人的庞大船队,以显示大明帝国的强大国力,即“耀兵”和“示国家富强”,通过宣扬国威,希望尽快得到周围各国的支持和承认,借以恢复和发展与亚非诸国的邦交,促使“万国来朝”,为他的以庶篡嫡制造合法 的舆论以笼络人心。

第二,为了同海外国家发展贸易,以期增加国库收入

因为明初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即徐一夔《始丰稿》中的《织工对》所表述的那样,明初已出现靠自由出卖劳动的雇佣工人和拥有资本建立手工工场生产组织形式的资本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国外扩大市场,以增加国库的收入。

第三,为了寻找麒麟

麒麟,也就是长颈鹿。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是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的圣兽,是祥瑞之物,仅在盛世出现,极具神秘色彩。郑和后期下西洋目的中就有这一条,因为尽管此时明成祖当上皇帝已有十多年之久,但对他以武力夺取政权仍然耿耿于怀。为了标榜自己正统继承人地位,以天降麒麟为其篡位提供合法性证明和舆论。

总结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创造了空前的壮举,而且在中国外交、经济、文化、海洋事业等诸多领域都建 立了辉煌而不可磨灭的功绩。

郑和下西洋,大家很熟悉了,前后共七次(1405-1433),郑和下西洋到达过亚非30多个国家,比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西亚的沙特阿拉伯,非洲的肯尼亚,索马里等国。那么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呢?原因有众多说法,但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有二个原因。

1.寻找建文帝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应天,建文帝烧毁了皇宫,但他的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后,对建文帝的失踪耿耿于怀,因此派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去找建文帝。但这个说法,有很多人提出反对,认为这样大张旗鼓地去找,建文帝会躲起来。但无论如何,下西洋有这样一个目的,但不会是主要原因。

2.宣扬明朝的威德

因为明成祖时期,东南亚国家都发生了内乱,因此出现了海盗,这阻碍了明朝的经济发展,于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去调停这些国家的内乱,稳定他们的社会,经济秩序,同时发展明朝的海外贸易,也践行了中国传统的以和为贵的观念。明成祖登基后,很好大喜功,以天朝上国自居,想要让邻国敬畏明朝,并向明朝纳贡。

从郑和下西洋时做的事来看,宣扬明朝的威德,发展明朝的海外贸易,是主要原因,而寻找建文帝只是附带的想法。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朱棣听闻建文帝朱允炆逃亡海外,建文帝毕竟是正统,他活着朱棣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所有必须要找到建文帝,这是主要目的。

其次、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 ,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据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相当于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根据中国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其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目的1

这是主要目的:寻找建文帝下落

证据:1《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2《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3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目的2

扫荡张士诚旧部

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目的3

宣示中国的富强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在中东方向最远曾达麦加,在非洲方向最远曾达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洲。

郑和下西洋实现了第三个目的,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宣示了中国的强大。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都去了哪些地方?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