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能否举例说明?

三毛 277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

一,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能否举例说明?

坦克在发展的历史上走过的最大弯路,就是轻型化!轻型化!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坦克盲目“轻型化”甚至“超轻型化”,吨位‬比‬一战‬时候猛‬降‬几十倍‬。结果‬导致‬二战‬初期‬的‬坦克‬防护力‬感人‬,连‬一战‬时‬的‬坦克‬都不如‬;

2、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为了‬“全球‬快速‬部署‬”,搞‬出了‬所谓‬斯特瑞克轻型‬旅‬,大量‬装甲车辆轮式化,结果‬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损失‬惨重‬,我们‬一度‬也‬摸‬着‬鹰‬酱‬过河‬这样‬搞,造成了‬一定‬负面‬结果‬,这是‬后话‬等会细‬说聊‬。

总之,“轻型化”一度成了主战坦克未来发展主流,实际是,这个理念和各国海军曾经流行的战巡一样——中看不中用!漂亮的外观与优秀的机动性,难以弥补防护力差的致命软肋。

实践‬证明,对于坦克来说,防护永远才是第一位的!

坦克诞生伊始,就面对一战瀑布似的枪林弹雨,所以他们都是“大家伙”,完全和二战初期那些小豆坦克不是一码事,比如以下几位:

1、英国“‬马克”型坦克:重28吨?


2、法国“圣沙蒙”坦克,重23吨?



3、德国“A7V”坦克,重32吨?


4、意大利“菲亚特2000”坦克‬,‬重‬40吨?‬



这些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其中最大最重的“菲亚特2000”,凭借其皮粗毛厚,在利比亚战场几乎所向披靡、大杀四方!为意大利巩固在利比亚的殖民地统治,贡献了汗马功劳。意大利政府甚至专门为“菲亚特2000”在北非的卓越表现发行了系列邮票。?



可没过几年,到了二战前夜,膘肥体壮的意大利“菲亚特2000”后续型号画风突然变成了这样子!!!?

只有区区2吨重,这样的小体格,难怪在随后的埃塞俄比亚战场上,被一帮没有多少火器的老黑徒手掀翻!直接俘获了好几辆!?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雷诺”FT坦克的设计理念以“小快灵”风靡一时,各国都受害不浅”,轻型坦克的使用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德国的I号、II号、III号坦克;苏联的T-26;法国的雷诺AMR-33;捷克‬LT-38都是这样的货色。





但是战争从来就是最好的老师。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日趋激烈,这一大堆轻型坦克惨遭毒打,被迫“重新做人”———坦克的装甲厚度和主炮的口径呈直线上升趋势,坦克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后,又回到了“正常”路线上来。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美帝为了“快速部署”又搞起了轻型化,“抽风‬”又‬开始了‬。其代表作‬就是大名鼎鼎的斯特瑞克轻型‬旅。

但美军在战场上实际使用它们的时候痛苦地发现,仅仅装备了少量的105MM突击炮的斯特瑞克旅,既无法面对敌重型旅,也无法对敌军的坚固阵地实施有效攻击,甚至连游击队的火箭弹和地雷也防不了。

换言之,斯特瑞克旅这样的部队根本无法在高强度战争中生存。为了改变这一窘境,美军尝试将部分坦克部队编入斯特瑞克旅。但是美军现役的M1系列坦克实在是太重,根本无法匹配轻型化的斯特瑞克旅,最后美国只好放弃了耗费上百亿美元打造的斯特瑞克旅………


—————

无独有偶,那几年兔子家模仿美帝也可劲装备轻型装甲车辆,结果2016年在南苏丹被散兵游勇发射的迫击炮直接洞穿薄弱的车顶,造成两死五伤的悲剧,中央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兔子家的装甲车被迫击炮弹洞穿车顶爆炸后‬的‬车体内部

【实践证明,在走了一大段弯路后,不光坦克轻型化不行,就是普通装甲车辆轻型化也‬不行!

所以到了现在,兔子的装甲车辆几乎全部重型化了,一个个弄得跟辆坦克似的!】?‬?


【全文完】

坦克发展史上走过的弯路那是相当的多,可谓一步一个坑。

一不小心就卡住的“越障车体”

坦克最早的“歪路”是“车体越障”,这是法国人在“圣沙蒙”等坦克上进行的一次错误示范。

当英国人的坦克在战场上扬威之后,法国人也设计了自己的坦克,但法系车们造型相当奇葩,比如“圣沙蒙”坦克,它给设计成了一个大车身小底盘的结构,法国人认为这种车体的宽沿能够辅助坦克在壕沟里越障。

但事与愿违,圣沙蒙在战场上成了动不动卡坑里的二傻子,作战效能相当低下,再加上车体巨大转向迟钝,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靶子,最后干脆不敢上前线了,只能蹲在后方当做自行火炮使用。法国人也随后开始了新坦克设计,由此诞生了雷诺FT等经典。

移动的“钢铁碉堡”

当英法疯狂发展坦克的时候,德国也对坦克这种新生事物产生了一点点兴趣,他们开发了一款“A7V坦克”作为试水之作。但是很显然德国人此刻对坦克的发展趋势还有点茫然,他们将坦克理解成了“移动的钢铁碉堡”。

所以A7V坦克被设计成车体庞大、移动龟速的奇特造型,这是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仅有的自研坦克(还仿制过英国车,尝试过其它不靠谱设计),只生产了22辆战争便结束了。

A7V最大的特色是30吨的重量,但它们都是死重,并没有多少被反映到装甲厚度上去。因为是“移动碉堡”,所以A7V的标准载员有18人之多,像鬼子炮楼一样。这18人里作战人员12人,大部分是机枪手和炮手,它们来自步兵部队,而机修兵、驾驶员则来自工兵部队,然后德国人还给坦克配备了专门的通信兵和军鸽,有的车还配备了号手、炮兵旗手等单位,人员可以膨胀到23人以上。

这种坦克缺点相当明显,它越障能力奇低,大多时刻只能沿着道路缓慢行进,过多的人员也没有带来战力提升,反倒让车内环境恶劣无比,乘员被油烟、高温整得昏迷的事件比比皆是,庞大的车体也没带来装甲的加成。

不过A7V坦克并没有让德国工程师止步,他们默默的抚摸着油纸包,随后又开发出了120吨的K-WAGEN坦克,它携带了4门77mm火炮和7挺马克沁,长度达到了13米之巨,但最高时速才7.5km/h,说是龟爬都给面子了。

K-WAGEN这种不现实的设计让德国吃尽了苦头,截止一战结束仅生产了两个底盘。

二战的德国仍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的坦克终于走向了堆重量的不归路,虎式、虎王、狮式这些还能说的过去,但“鼠式坦克”、E100这些可就彻底不靠谱了,他们忽略了战争的规律,病急乱投医,一味强调重炮+巨型车体的设计思路,连“P1000”这种傻瓜策划都敢上马。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德军的超重型坦克成了一出历史闹剧,任何性能都要与战场需求、战争战略、工业能力、实际科技能力相匹配,否则就是祸国殃民。

令人无语的滚动式坦克

滚动式坦克可以说是坦克发展史中最歪的一条科技树,幸好人们没有真的将之点开。

历史上美国、德国、英国、苏联都曾经在不同时期策划过这种怪异的坦克。

早在德国A7V坦克之前,汉莎公司就已经在1917年贡献过一份“Kugelpanzer”图纸,并且造出了实物,“Kugelpanzer”就像个在地上滚动的大碾子,可以快速的滚过敌军堑壕阵地,并且用车载火炮进行轰击。该项目在与A7V的竞争中落败,其“实物”后来也被证实就是个虚有其表的汽车。

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Kugelpanzer”的实物了,但苏联人1945年从满洲里的日本人手里缴获了一个差不多的东西,它被认为是“Kugelpanzer”的同类技术,是德国与日本技术转让的一部分;现在这个球被放在莫斯科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览,被称为“Item 37”。

不过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最早的滚动坦克其实是他们的工程师亚森·帕尔在1916年5月设计的,它通过两个球形外壳拼合而成,可以滚动式前进。战后的1919年,美国人也连续拿出了几个球型车辆设计,他们称之为“滚动式拖拉机”,拥有“改造成坦克的潜质”,但最终美军没看上。

最疯狂的是苏联人,都到1941年了,苏联专家居然给斯大林上了个“球形坦克”的计划书,要求国家提供研发资金。当时苏联的局势并不好,斯大林当然不批准,于是这帮专家自己硬是想方设法凑了一个像行走的碾子原型机,但它只能以10km/h的速度前进,武器是小口径的机关炮。但也有许多资料表示这东西就是个不靠谱的动力模型,是专家们头脑发昏的产物,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伊万们在球形坦克后并没有消停,又有不怕死的拿着“巨型滚动坦克”方案找斯大林伸手要钱,这东西重达百吨,由一个横轴联动滚动前进,塞满了几枪大炮和堡垒,最高重量可达上千吨,开动起来可碾压一切,然后还能像六神合体的雷霆王一样解体,拆卸出单个的移动碉堡作战。

不用说,如此抠脚的方案当然是被打进冷宫,斯大林没毙人都算有涵养吗,有功夫造1000吨的压路机,10000辆T34早杀上前线了。

这里多说一句,现代仍然有不少抠脚专家将滚动坦克当做未来发展方向,坚持认为这种结构大有可为。

多铆蒸刚的多炮塔神教

如果说滚动坦克还只是一个构思,我们无凭无据对它进行非议,那么多炮塔神教则是实打实的歪脖子科技树,这种技术曾被视为坦克的发展之路,结果却越走越黑。

实际上早期的坦克几乎都是多炮塔神教的教众,当时的战争理论还不存在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概念,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坦克是步兵的支援工具,所以坦克的火力必须依托步兵展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坦克其实变成了大号的步兵战车,也促成了更利于发扬火力的多炮塔车型的发展。

多炮塔坦克能够在推进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扬火力,形成步兵阵线的运动式支援,压制作用极大,但相应的,多炮塔坦克的武器系统会占用大量的死重,也让坦克体型被放大,还挤占和拖累了发动机能力。当时的人并非没思考这些,但在“坦克是步兵的支援”思想引领下,步兵坦克并不需要速度,更不需要坦克VS坦克的坚甲利炮。

不过,多炮塔坦克潮流最终还是在二战前夕消亡了,像苏联的T-28中型坦克,在39年的苏芬战争中遭遇了非常尴尬的“37mm灾难”,被芬军的博福斯37mm炮打得痛不欲生,甚至许多25mm的哈奇开斯炮都能消灭它们。在500米的距离内,T-28显得极为脆弱,冬季战争中有155辆该型坦克被战防炮击毁,罪魁祸首就是T-28胸前的两个小炮塔以及薄弱的装甲,太多的重量都让炮塔系统拿走了,而装甲才15-30mm。

苏军后来算是捏着鼻子将残存的T-28用到了1944年,这些基于步兵支援制造的坦克完全无法与进行大规模装甲突击的坦克对战。但苏联人不是最后一个多炮塔教众,当时仍然坚持多炮塔的还有美国的M3“格兰特将军”型坦克,这也是个巨坑,不过美国人搞出这种设计的原因是发现原来的小炮不顶事儿,来不及后悔干脆在车体上又凑了门炮。

有多炮塔坦克,也就有反面的“无炮塔坦克”,这种坦克目前仅有瑞典的S坦克具备代表性,所以也没啥好说的。S坦克更像台坦克歼击车,它的能力在于山区丘陵设伏,而非面对面的坦克突击战,低矮的车身虽然降低了中弹面积,但亦造成了视野、射界狭窄的毛病,也算是一条邪路,近年来瑞典正在寻求以高机动轻型坦克将其换掉。

“理论上秒杀一切”的导弹坦克

冷战时期,因为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人的尾巴就又开始翘了,比如导弹的狂热信仰者赫鲁晓夫同志,就曾经下令制造了一款“纯导弹坦克”——150工程。

在赫鲁晓夫的逻辑里,反坦克导弹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而且携带空心装药破甲战斗部的导弹远比当时的AP穿甲弹性能优异,对坦克的毁伤能力也更强,所以何必还要搞直射的坦克炮呢?让坦克换上导弹作战岂不美哉?

就这样,150工程诞生了,苏联专家为其安装了3M7“龙”式反坦克导弹,还设计了可伸缩进炮塔的发射装置和导弹自动装弹机,这种坦克很快就得到了IT-1的名称,进入苏军服役。

但IT-1问题实在太多,导弹升降系统非常不可靠,实际的作战能力也不如采用加农炮的坦克,而且同样搞导弹系统的140工程、167工程都进行的一塌糊涂,造成了部队的严重抵触情绪,再加上赫鲁晓夫最终因为政治原因下台,苏联的导弹坦克就此消亡了。

后来这类技术其实并没有停止发展,只是人们并没有在坦克上坚持该技术,毕竟坦克的“直射火力平台”是其最大的特色之一,而“导弹坦克”完全可以变成“导弹装甲车”、“导弹越野车”这些更灵活适用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苏联,法国在战后曾经也尝试过导弹坦克,但很快就停止了相关的装备发展。美国也在“谢里登”坦克上尝试过主打炮射导弹的坦克技术,总体来说差强人意。

轻型化的“无甲”潮流

上面说到导弹坦克时,提到过空心装药破甲弹(HEAT)对坦克的影响,实际上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因为HEAT技术的发展,让坦克差点走进了死胡同。

HEAT技术其实很常见,它采用了一个锥形药罩和破甲部,采用聚能爆破的形式“啃噬”装甲,二战的“巴祖卡”、“铁拳”,后来的RPG等等都是该技术。它的特点是可以完全不考虑射程穿深比,甭管多远打的都一样,比风帽穿甲弹厉害多了。

二战结束后,因为装甲发展的滞后,人们突然发现所有的装甲在HEAT面前全是渣,统统不牢靠,霎时间就对装甲失去了信心,因为你没法将装甲做成1米厚,也不可能靠鼠式坦克去打仗。所以呢,不少国家纷纷放弃了坦克的装甲,搞出了“无甲坦克”,比如法国的AMX-13系列、AMX-30系列,德国的豹1系列等等都是如此,反正跑得快,代代耍无赖。

说它们“无甲”也不是完全无甲,只是在HEAT的威力面前,人们不再热衷于堆积装甲,反倒是更强调坦克的机动性、火控和射击效率,反正管你装甲厚不厚都是一炮秒,倒不如抬高别的性能。

所幸复合装甲技术出现了,人们开始通过在坦克中添加碳化硅(石英砂加工物)、氧化铝等材料增强对射流的防御,继而又重新用工程构型的方式设计坦克装甲,重新让坦克获得了防御能力,不仅顶得住HEAT,连APFSDS也能扛下了,于是“无甲设计”也很快被复合装甲所取代,坦克又回到了装甲时代。

高级步兵战车坦克

当然,最后还有梅卡瓦这种“步兵战车坦克”,以色列人为了应付不对称战争,制造了这种又能当运兵车,又能当主战坦克,以生存力为第一指标的怪异坦克。

因为梅卡瓦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武装分子的RPG、地雷、爆炸装置,所以它后部挂满了锁链形成的保护层,装甲技术也采用了外界看来过时的大倾角+间隙装甲构型,连发动机都塞前面挡炮弹去了。

这种坦克难说能与世界先进主战坦克对抗,但却相当适合“治安战”和活命,以至于梅卡瓦的主动防护技术连美国人都眼馋,拿去应用在了M1A2 SEP TUSK坦克上;它是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的特殊装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你要说哪些就太多了,这毕竟只是回答问题,不是写论文。

萨沙简单说一说。

第一,复杂结构的陆地巡洋舰。

英国最早的坦克Mark I 坦克,就属于结构复杂的陆地巡洋舰。

坦克的底盘与上部车身结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巨大的菱形结构。配合特长的履带,整个坦克其实就是一个大车轮,可以越过壕沟。

这个设计在当年来说似乎还不错,后来就发现有很多问题,比如没有炮塔,比如整体结构不合理。


资料写的很好:Mark I坦克的操控十分困难,转弯是依靠控制左右两边履带的速度。坦克乘员共有8人,指挥官与驾驶各一人纵列并坐于坦克前部,指挥官与驾驶都负责操控坦克,坦克后部还有2人要分别站着操作左右各一个的2段变速传动箱,也就是说操控一辆Mark I 坦克需要4个人。因车内非常嘈吵,前方及后方的乘员会先用扳手大力敲打引擎盒引起对方注意,再用手势去沟通。其余的四人就是炮手以及装填手,装填手与齿轮员还要兼当机枪手。

这种设计过于复杂,被实战证明是不实用的。

相反,稍后诞生的法制雷诺FT-17坦克,主要结构同今天坦克区别不大,有一个可以360度旋转的炮塔,坦克车体类似于拖拉机,不再是很巨大。

雷诺FT-17坦克成为后来的坦克之母,Mark I 坦克则被淘汰。



第二,多炮塔坦克的消亡。

直到二战初期,多炮塔坦克还是存在的。

这主要是当年坦克炮塔的驱动能力有限,往往安装不了大型火炮。即便强行安装了火炮,旋转速度太慢,导致坦克实战能力差。

而多炮塔坦克似乎解决了坦克360度攻击问题,还可以安装大口径火炮。

然而,包括美制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在内的多炮塔坦克,很快出现巨大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炮手和弹药手,导致坦克人员众多。

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大型炮塔也可以采用迅速转动,多炮塔坦克也就没有任何必要,二战中后期就消失了。



第三,骑兵坦克的消亡。

骑兵坦克是一种几乎没有防护能力,攻击力也很弱的坦克。

它具有极其优秀的机动性,是代替传统骑兵的一种技术尝试。

比如英国的Mk.VI轻型坦克,重量只有5吨,正面装甲10毫米左右,武器为1挺大口径机枪,都非常弱。

但它的机动性不错,可以用60公里时速航行200多公里。

骑兵坦克本身只是用于侦察、巡逻和偷袭任务,但由于自身性能太偏颇,很快也被淘汰,出现了三大性能更均衡的轻型坦克。



第四,步兵坦克的消亡。

步兵坦克在二战时期很常见,比如著名的英国瓦伦丁坦克。

这种坦克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但机动性奇差,只要求和步兵行军速度相同。

瓦伦丁坦克的最大公路时速,仅有24公里,越野时速只有10多公里。

这是一种落后的坦克设计理念,将坦克作为一种掩护步兵的自行火炮使用,忽视了坦克最重要的机动性。

二战结束,这种步兵坦克就消失了。

谢邀。在坦克出现的早期,坦克曾被誉为“陆地战舰”。而这一称号一度影响了很多坦克设计师走上邪路。

坦克能像利刃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但伴随进攻的步兵未必每一次都能及时的伴随协同。一旦步兵没有跟上,那么坦克则会陷入孤军奋战,并最终被敌人分割消灭。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坦克设计师们花费了很多心思。其中有些设计师脑洞大开的想到,战列舰可以通过设置多个二级炮塔来增加射界,减少射击盲区。那么坦克作为“陆地战舰”,自然也可以借鉴之。拥有多个炮塔的坦克,能同时向不同方向的敌人开火,面对敌人的包围也可以游刃有余,坦克的作战能力会因此更上一层楼。

于是一时间,各国纷纷开始对多炮塔坦克展开了研制。其中尤其以苏联对多炮塔坦克最为痴迷。苏军期望通过上述型号的努力,研制出一种威力强大、性能全面的“陆地巡洋舰”。

苏联研制过多种多炮塔重型坦克,型号包括T-30、TG型、T-35型、T-39型、SMG型、T-100型。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T-35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全重50吨,安装一台500马力汽油发动机公路时速30千米,越野时速19千米,最大行程150千。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5个旋转炮塔。主炮塔是中央炮塔(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在最顶层;下面一层有4个炮塔和机枪塔,两个小炮塔(配备两门45毫米火炮)位于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后方,两个机枪塔位于左前方和右后方。这样布置的好处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布比较均衡。

T-35重型坦克虽然看着挺威猛,但是其根本就是个纸老虎。在苏芬战争和苏德战争中,T-35装甲太薄,机动力太差,火炮也不够有力,既无法摧毁敌军的新型坦克,又承受不住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同时由于过于人高马大,倒成了战场上最好的活靶子。而且在于德国单炮塔坦克的正面加量中,T-35也被灵活的德国坦克“吊打”,根本不是对手。

苏德战争爆发后没多久T-35便被消灭殆尽。而多炮塔坦克也被证明是失败的设计,最终退出了历 史舞台的命运。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 陆地战舰(1916-1930年代):

早期的坦克被理解为在陆战中使用的地面战舰,所以很多军舰的规则被用于设计坦克,如多炮塔,舷侧炮塔等。陆地战舰概念在二战初期的实战中被淘汰。

  • 步兵坦克与骑兵坦克(1920-1940年代):

依照旧的陆军兵种划分坦克,包括编入步兵部队的慢速步兵坦克和代替骑兵的快速骑兵坦克。概念在二战实战中被淘汰。

  • 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1920-1960年代):

坦克按照重量,装甲和火力划分为轻型坦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在二战中,更为通用并适合大量装备的中型坦克脱颖而出,在战后最终发展成为主战坦克。

  • 主战坦克(1970年代-近未来):

现今的主战坦克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坦克都更为强大,快速和防护超群。但随着单兵反坦克武器,直升机;甚至无人机,战场机器人等武器的出现,庞大昂贵且作用单一主战坦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无人武器必将终结这一钢铁巨兽的历史使命。

也许不断精英化的坦克本身在未来终会成为一条“歪路”。但无论如何,坦克将如同罗马军团,重装骑士和胸甲骑兵一样,作为历史战场上无限耀眼的明星兵种之一永远被人们牢记。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坦克发展史上走过了哪些"歪路"?能否举例说明?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