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汴京城,有什么的优势,使宋朝在此建都?(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吗)

三毛 174

历史上的汴京城,有什么的优势,使宋朝在此建都?

一,历史上的汴京城,有什么的优势,使宋朝在此建都?

汴京也就是汴梁,在宋朝时期是都城,也被称为东京,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在《水浒传》中那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城市地名,施耐庵在介绍某位好汉的时候,往往会说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教头,那叫一个气势了得。

宋朝老百姓对汴京应该是充满自豪的,可惜一场靖康之变直接终结了汴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宋代之后,汴京的地位下降,到如今的开封已经成为四线城市。

可以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下,以汴京作为都城简直就是当靶子给游牧民族打,1126年1月2日,金国在北京击溃宋朝的防线后,迅速向南推进,到1月31日就已经兵临汴京城下。

北宋政府经过委曲求全使得金兵退兵后,当年11月20日,不满足的金兵再次开始南下,这一次在12月10日就开到了汴京,相比于第一次一个月的行军,这一次只用了20天。

站在军事的角度来说,开封作为都城的地理位置太差,在没有北方燕山防线的情况下,北方游牧骑兵南下只要几天的路程就可以从北京杀到开封,北宋最后也的确因此而亡。

那么,北宋的人不知道定都开封的这个弱点吗?

其实,都是知道的,早在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就表示要迁都,而宋仁宗时期枢密副使富弼曾经公开表示汴京就是“所谓八面受敌,乃自古一战场耳”。

在靖康之耻发生后,但凡以历史马后炮姿态发言的学者也都批评北宋定都汴京乃是自寻死路。

其实,我倒是认为北宋定都汴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能因为北宋后期的统治者无能就把亡国的原因归咎到都城的问题上,以宋徽宗的败家程度,要是把都城定在长安或者洛阳,宋朝亡得更快。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今天,我就来讲讲,汴京作为都城有哪些优势。

首先,应该说明的一点是,定都汴京不是从宋代开始的,而是承接自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灭亡后,只有后唐没有定都在开封,剩下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在汴京。

为什么会这样呢?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尤其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经济遭到重大的破坏,曾经一度被游牧民族所占领,而谁占据了汴京,就掌握了中原地区,也就是可以称为正统王朝了。

除了中原地区,其他周边地区基本都被一些势力割据,也就是我们说的“十国”,可以说,在五代时期,由于四代都在汴京定都,使得汴京得以迅速发展,人口超过百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以中原为基础,五代到后周时期就已经有统一天下的趋势,后周世宗柴荣当时喊出“三十年平定天下”也不是吹的,只不过英年早逝,随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的政权,建立北宋,经过南征北战,最终收复了除幽云十六州以外的领土,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如果不是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位置,北宋又如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可以说,一直到北宋即将统一全国之前,在宋王朝处于对外扩张时期,开封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是战略优势的表现。

那么,汴京是从何时开始不行了呢?赵光义即位后,曾发动两次对辽战争,企图收复五代后晋石敬瑭时期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结果两战两败,大宋王朝的对外政策也有扩张变得保守。

如果夺取幽云十六州,北方可以以燕山为基础建立一条防线,拦住游牧民族的铁骑,相当于为汴京设置一道“防马墙”。

但是在赵光义两次失败,北宋臣民是“谈辽色变”,再也不敢提伐辽的事情,尤其是在宋真宗时期,辽萧太后率兵南下,一个寡妇领着兵把拥有百万大军的宋军打得是阶级败退,宋真宗想要弃汴京而逃,还是在寇准等名臣的支持下,才御驾亲征与辽朝达成“檀渊之盟”,宋辽之间以兄弟之国相称,带来将近百年的和平时期。

可以说,定都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假如金兵南下的时候,也遭遇宋军的顽强抵抗,又怎会让他兵临汴京城下?

事实下,即使是金兵包围汴京,也很难攻破,第一次无功而返,第二次则是赵构外出勤王,拒不派兵来援,眼睁睁看着靖康之变的发生,说到底还是人不行。

尽管从军事的角度来说,长安和洛阳更适合定都,但是在五代十国之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长安和洛阳饱受战火,另一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长安和洛阳由于河道变更,运粮成本增高。

其实早在唐朝早期,长安就已经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局面,为此在武则天时期,就将洛阳命名为神都,就是为了方便运粮,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得以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在粮食方面更依赖于南方。

靠人力运送粮食是不可能的事情,陆运也不可能,只能依靠水运,在唐朝时期,通过京杭大运河,再从黄河运送到洛阳。

但是五代十国以后,黄河改道,通过水路已经无法将粮食从南方运送到洛阳,这个时候,汴京的优势就彰显出来了,把南方的粮食通过京杭大运河,再绕通济渠就可以运输到开封。

除了水上交通,开封在陆路交通方面也是无敌的存在,军事上“八面受敌”,在经济上就是“四通八达”。

可以说,北宋定都开封是最佳的选择,也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前面说到,北宋如果不定都开封,会亡的更早,这里就主要说一下宋徽宗,宋徽宗是典型的纨绔子弟,除了不爱治国,剩下的爱好十分广泛,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擅长写书法的皇帝,最喜欢踢球的皇帝,最能生孩子的皇帝,最爱嫖娼的皇帝,当然,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大石头。

在《水浒传》中就讲宋徽宗喜欢收藏石头,杨志就是因为在押送石头的过程中因为风大翻船,最后走投无路,不得不卖刀。

在历史上,宋徽宗简直就是石头爱好大师,专门在民间搜索好看的石头,然后运送到东京,假如宋朝不是在汴京定都,而是在长安或者洛阳,光是这些运送这些石头就会让宋朝财政彻底破产,压根就用不到金人动手。

总结起来,宋朝定都汴京是利大于弊的事情,最终的失败与其说是都城地理位置不行,不如说是宋朝的人不行。

二,汴京城是哪个朝代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是的,汴京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来说就是人傻钱多,不好守。

01 汴州如何变成了汴京?

北宋都城汴京,又称汴州、东京、汴梁、开封府,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开封市。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连个省会都没混上的城市,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也都默默无闻,但在唐中后期开始,汴州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根本上来说,汴州的重要性起源于两个因素,

其一,帝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而关中粮食却不足以自给,每年需要从江淮运,早在唐高宗时期,就出现了帝国君臣前往洛阳就食的记载;

其一,西北的丢失和北方战乱,导致了南北方经济的差异继续拉大,江淮几乎成为唐帝国的唯一经济命脉;

经济和粮食的两个方面都着落于江淮,于是从江淮到长安的大运河变成了唐帝国的经济命脉。这就是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

那么,这条运河与汴州崛起有着什么样关系呢?

这条大运河与现在的路线有所不同,南段由江南运河、通济渠直通黄河一直到洛阳,洛阳以西还有一条广通渠到达长安。而从运河走势我们可以看出,汴州便是通济渠的重要枢纽点。

当然,这也只是说明汴州与其他运河枢纽一样很重要,还远远不到唯我独尊的地步。

然而,上天似乎眷顾着汴州。

隋唐时,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过度开发,关中一带黄土高原已经基本成型,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广通渠和汴州—长安一线的黄河经常堵塞,早在贞观年间,广通渠就已经有多次大规模疏通的记录。

国力强大之时,唐帝国还有人力物力疏通广通渠。而唐中后期,面对年年都要疏通的运河西段,虚弱的唐帝国中央已经有心无力。

而不需要疏通就能到达的运河西段最重点,就在汴州。

因此,长安洛阳也不得不仰汴州的鼻息。

加上汴州地处中原核心,四通八达,经济逐渐发达起来。

于是,这个东连江淮,西接两京的运河枢纽汴州,终于在唐末成就了它在中原唯我独尊的地位。

也因此在战乱频仍的唐末五代,汴州凭借地利和运河的优势稳稳的成为这一时期中央政府的首都,汴州也就变成了汴京开封府。

02 赵匡胤的无奈

北宋开国来自于赵匡胤的黄袍加身,说白了就是和平禅让。

这种开国模式有一个特点,必须继承原帝国的很多东西,比如政治中心,还有既得利益的官僚团体,否则在军人主政的五代末期,赵氏官家重复前五个政权命运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汴京作为后周的政治中心,刚刚开国的赵匡胤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以汴京为都。否则,来自汴京的政治势力随时可能颠覆这个尚未统一、根基不稳的北宋王朝。

然而,历史还是给了赵匡胤重新选择的机会。

后周时期,郭威、柴荣两代人的努力,天下一统之势已经初现端倪。

赵匡胤接过权杖之后,显示出了不凡的军政能力,因此由宋政权来完成华夏一统的任务已经毋庸置疑。

随着赵匡胤平荆湖、灭后蜀、定江南,统一大势已明,而赵匡胤也开始强势起来,并思考着这个全新的北宋王朝将来要在哪里定都。

怎么,汴京不好吗?或许还真是。

后晋末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领草原骑兵长驱直入,很快就攻灭了石氏后晋政权。

这显示了汴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巨大劣势:丢失燕云之后,汴京以北几乎没有任何的地理屏障阻挡草原骑兵的进攻。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946年。两年后,22岁的赵匡胤投靠郭威,正式从军。

因此,对于汴京无险可守的尴尬,赵匡胤不可能不知道。在赵匡胤心中,理想的都城仍然是长安,洛阳次之。

然而,赵匡胤迁都的计划遭到了以晋王、开封府尹赵光义为首的,几乎所有大臣的竭力反对。

据说,在这背后是赵光义的小九九,这些年来他已经在汴京构筑了强大的势力,如果离开老巢对他甚为不利。

实际上不排除,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那些从后周开始就在朝堂担任重臣的家族,他们在汴京也是盘根错节,一旦迁都,他们的荣光或许也将不存。

总之,在各方势力的掣肘之下,赵匡胤努力了两次都没有成功。976年,赵匡胤摆出了很大的架势,在洛阳祭父陵、南郊祭天,然而低估了各方反对势力的赵匡胤依然没能成功迁都。

在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当年11月,赵匡胤在斧声灯影中离奇去世,赵光义即位。

而赵匡胤之后,北宋的都城再也没有迁移的可能。

03 将错就错

战乱年代,汴京的经济命脉优势让它成为了北宋的首都。然而,随着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天下已经基本一统,经济因素已然不那么重要,帝国有实力把首都迁移到它需要的地方去。

这时,赵光义的个人野心成为了汴京继续成为北宋首都的主要因素。

在赵光义父子时代,都没有动过迁都的念头。澶渊之盟后,宋辽基本恢复和平,北方的军事压力骤减,汴京的最大劣势得以缓解。

而旧都长安洛阳虽然还在宋的手中,但不安宁的西北党项人蠢蠢欲动,直接威胁到关中的侧翼,长安已经不适合建都。

而洛阳的地理优势相对于汴京来说并不明显,却更加近敌;而运河来说,汴京有着巨大的优势。

而且,随着汴京作为都城的时间越来越长,各种优势更加集中于汴京,其他城市则更加边缘化,迁都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因此,汴京将错就错的成为了北宋的都城,一直到北宋灭亡。

当初赵光义劝谏兄长不要迁都时曾说,在德不在险。然而,精神胜利法,毕竟挡不住来自草原的骑兵,宋真宗、仁宗两朝开始在汴京以北栽种大量的防护林,希望通过它们来迟滞草原的兵锋。这是后话。

小结一下,汴京一开始成为北宋的都城是因为运河和经济的优势;赵匡胤继续以汴京为都,是因为各种势力掣肘下的无奈;而后来北宋一直没有迁都是一种将错就错的惯性。

文/子彧

三,北宋汴京城

汴京,又称开封,北宋国都,在我们的认知中这是一个四战之地,无山川险要,不同于以前朝代的首都长安、洛阳一样,周围可谓是无险可守,虽说靠近靠近北方辽金等国,有“天子守国门”的气概,可不同于北京那样东、南为用兵重地,西、北为山地屏障,四通八达,所以自五代和北宋之后,开封再也没有被当成国都来使用。

北宋建都开封,一直处于西夏、辽、金等国的威慑之下,在战力不足以平定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下,定都开封似乎是太祖赵匡胤的一招昏棋。那事实到底如何呢?难道赵匡胤真的就因为一句“在德不在险”,而放弃了有六朝古都之称的洛阳,选择相信品德治国就能长治久安,而把都城建在了开封?

熟读史书又打了一辈子战的赵匡胤自然不会这么糊涂,在北宋建立后,深知一座防守坚固的大城,才能真正保卫住国祚,若靠德行的话,那赵匡胤篡周建宋,德行本来就有亏,建都开封不是灭亡得更快,而且作为经历了五代乱世、刀口舔血上来的赵匡胤,他是否还会相信“德行”二字呢?恐怕也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在选择都城的时候,赵匡胤还是在长安、洛阳、开封三处纠结过的,但他最后选择了开封,其原因就在于“经济”二字,这也是整个北宋的国策基础所在。

自唐末以来,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日渐衰败,已承担不起新兴王朝的支出了

当年张良劝刘邦定都关中时,主要就是看中了秦朝时所修建的郑国渠灌溉工程,以及渭水、黄河这些主要的运粮渠道,可是西晋以来,长安一带接连遭受战乱和灾祸的毁坏,生产环境极速恶化,漕运渠道荒废,王朝入不敷出。

到隋朝建立时,长安已经失去了原本“天府之国”的地位,于是在开皇二年,隋文帝就在长安城东南方再建大兴城作为国都,并修建广通渠来运粮。

可是当时隋朝经济发展过快,仅靠黄渭、广通渠应付不了日益繁重的基建和消耗,尤其是黄河经常闹灾、渭水含沙量也越来越多,运输量大幅减少,同时杨广本人好于享受的虚荣心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在杨广继位后,开始将首都东迁到洛阳,在原汉魏洛阳城的旧址上再筑新城,依旧以洛阳为名,称为东都。可惜后面安史之乱,洛阳同样逃不过和长安一样的命运。

到了五代十国时,逐渐取代洛阳地位的就是东面的开封,这座战国时期的魏国首都,在秦朝之后一直都是洛阳的衬托,政治、经济意义不大,可是在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开封的地位却越来越高了:

  1. 自周代以来,漕运一直都是历代王朝的主要运输方式,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在关中一带,比较依赖黄河、渭水的运输;
  2. 可随着两河运输力的减弱,隋唐时期就开始在“居天下之中”的洛阳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而大运河的主要渠段,就是连接洛阳到淮水的通济渠段;
  3. 而开封恰好就位居于通济渠段的主要交接点,连接着大运河和黄河,特别是唐朝制定了“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分段运输后,南方的船只都得在开封停止,再换船转入黄河到洛阳,所以开封在唐末时期,已经成了天下经济的中转站,占据了绝对的经济地位。

自唐末乱世以来,北方战乱不断,西北丝绸之路也被各种势力分割,而南方相对而言局势比较稳定,是当时的粮食和纺织业的生产基地,所以中原王朝更加依赖江淮地区的经济供给。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靠近江淮的开封无疑是掌权者的心仪首选。

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

在五代时期,除了后梁和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三个: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定都开封的,开封逐渐取代了长安、洛阳,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继承后周的北宋,自然也是看重了开封发达的经济和政治属性,才决定定都于此的。

除了政治、经济的原因之外,开封作为首都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粮食运输十分方便

开封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蔡河等汴京四渠,从开封四周辐射出四方之地,东至山东、南至南海,航运非常方便。

北宋定都开封,也将原本隋朝通济渠运粮的河段缩短了一段,江淮地区的粮船可直接就运到开封,不需要再经过开封转入到洛阳,缩短了运粮时间、路段,也减少了运粮所需的“损耗”,可以实现粮食和物资的最大效益化。

赵匡胤本人虽然比较中意长安和洛阳,可大将李怀忠就以运粮方便的好处,劝赵匡胤放弃迁都:

《续资治通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禁卫数十万人仰给于此,帑藏重兵皆在焉。根本安固已久,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上嘉纳之。

隋炀帝开通太湖地区的江南河后,太湖地区已经成为了粮食主产区,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语广为人知,从江淮调来的粮食,不但养活了开封城里数十万军队,连民众也一样惠及。

由于靠近产粮地,加上漕运方便,北宋朝是历史上运输粮食最多的朝代,仅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这一年,从四渠运到开封的粮食就高达五百五十万石,之后每年几乎都是保持着六百万石粮食以上的运输量。

当然,开封靠近黄河,如何应付这条时不时就会“生气”泛灾的母亲河,就是历代北宋皇帝的最重视的了,除了修水利、清淤沙之外,宋室还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维修队,定期对黄河清淤和水利工程的维护,甚至还出动禁军巡视黄河、汴河等重要河道,随时准备应对灾情的发生。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封的人口也随之增加,一度达百万以上,而漕运的发达也带动了北宋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北宋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富裕、文化最发达的朝代,有“富宋”之称。

虽然开封有各种好处,可它毕竟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又靠近敌对势力,所以开封的防务,也是赵匡胤最终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

由于靠近古都洛阳,开封的军事地位也是历代定都洛阳的统治者较为看重的,需要将其设置成一个能保护洛阳的屏障,在后周时期,柴荣就有意将开封建成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城,虽然后面因为天不假年,开封的建设停了下来,但结果柴荣权柄的赵匡胤,也开始加强开封的防守力量。

北宋开封城共分三重,第一重为外城,周长四十八里,为开封第一道防线,城上百步一岗,架以火炮、马面、战棚等防御设备,沿着城外还有一条宽五十步,深一丈五尺的护城河,而在内城,则按照唐朝“坊”的分布,呈棋盘式纵横交错,各街道错综复杂,方便在城门攻破后进入巷战继续防御。在靖康年间的开封保卫战中,要不是因为天气寒冷,护城河结冰,金国的铁骑还真未必能攻破开封。

而且赵匡胤之所以选择开封为首都,我认为也和他本人的志向有关系,宋朝建立之初,南方十国还没彻底平定,而北方辽国和北汉又时时威胁着帝国的安全,对赵匡胤来说,开封虽然无险可守,但胜在交通便利,可以及时调动军粮和军队,北上和辽国争锋,最好的就是能夺取幽云十六州,把北方屏障全部收回囊中。这就是柴荣所说的“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帝国规划。

可惜的是柴荣仅仅做了七年皇帝就去世了,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的遗志,同样也以“十年开拓天下”为自己执政的首要目标,而在地理位置上,开封靠近东南诸国,也接近西、北等政权,加上运粮容易、调动快速,要向哪一方用兵都是十分方便的。只不过赵匡胤十年后还没有平定天下,更是在烛影斧声中黯然去世,志向没有完成,而其后继者又多是军事无能之辈,所以原本只是作为军事跳板的开封,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北宋国都。

总结:赵匡胤为什么会选择开封(汴京)来作为帝国的首都?

首先政治是一方面,在长安、洛阳因为战乱而失去的领导地位后,比较靠近洛阳的开封就成为了新的政治中心,五代时期的中原王朝多在此建都,对赵匡胤来说,定都开封有其传承性和合法性;

其次就是交通原因,开封地势虽平,一马平川,容易收到北方骑兵的侵扰,但胜在交通便利,河道众多,可随时调兵勤王和举行大规模的北伐南征,对建国不久但四面楚歌的宋朝有着军事上的优势。

最后就是赵匡胤本人的志向,他要的是统一南北,成秦、汉之势,而不是龟缩于黄河一带,在失去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又坐等辽国强大,所以要选择一个经济发达且交通便利的开封作为其进取之地,像刘邦初兴时的四川、刘秀起兵时的南阳一样,开封或许只是一个草创时期的大基地,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都。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四,汴京城是哪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汴京又叫做东京、开封,赵匡胤夺取政权之后,即因后周之旧,以东京(今河南开封市)作为首都。


一、开封建都的优势


开封是我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当时郑庄公在此筑城,起名开封,含有“开拓封疆”之意。后又称大梁、陈留、浚仪、汴州、汴梁、东京。战国时的魏、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均以此为都城,故一向有“七朝都会”之称,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


开封,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是中原的腹心之地。北面有波滔滚滚的黄河为天然屏障,南面有江、淮两大水系通过汴水与之相连,东面是巍巍泰山跟它遥遥相望,西面又有函谷古道同关中相通,正是地处“咽喉中华,阈域中华”的天下要冲之地。经过历朝历代的经营,到宋建立时,开封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开封周围是河流纵横、陂泽相望的平原沃野,粮产丰富,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特别是隋炀帝开凿运河以后,作为联系黄、淮两大水系枢纽的开封,逐渐成为全国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宋都大梁,有四河可以漕运。曰汴河,日黄河,日惠民河,日广济渠。”汴河,自隋唐以后就是我国南北水运交通于线,而开封正处于汴河的中枢,往西接黄、渭直达洛阳、长安;往东南可直通江淮、两浙、荆湖,并联系岭南、川蜀广大地区。


所谓“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开封因此成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一大水陆都会。


二、开封建都的致命缺陷与迁都之议


开封作为都城,虽然从政治、经济上讲有许多优越和便利条件,但从军事上讲,也有其致命的缺陷。除了一条黄河以外,无山川之险,为四战之地,早在战国后期,张仪就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势,故战场也。”这里所说的“魏地”,就是指今开封一带。


在燕云十六州被辽占据的情况下,辽如大军南下,冲破宋边防线,长驱直入,便可抵达黄河。而黄河一旦失守,那么开封也就处于辽兵的直接威胁之下。



正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赵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后,即提出了迁都的问题。赵匡胤以为,定都长安是上策,定都洛阳是中策,定都开封是下策。因此,他要求第一步将都城迁到洛阳,第二步再迁到长安。这样做的目的是“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洛阳地处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因位于洛水之北得名。这里北依邙山,可通幽燕,南对伊阙,可达江汉,西控渑崤关中,东邻齐鲁江淮,适扼我国古代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位置优越,形势险要。曾作为“九朝古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是我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周武王灭商后,建都镐京,为筹划如何统治天下,时常夜不成寐,最后选定在黄河以南的伊洛一带建立行都雒邑,这个雒邑,就是洛阳。


后来虽因故未能迁都于此,但对此地一直都很重视,令周成王长驻于此,以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到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终于迁都到这里,史称东周。公元前 202 年春,刘邦来到洛阳,以此为国都,但由于迷信“五行”之说,特别忌讳水,改洛字去水加佳,称为“雒阳”。只是后来觉得洛阳形势不如长安,才将都城定于长安。


东汉建立后,刘秀将都城安在洛阳。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洛阳遭到了严重破坏,“宫室焚烧,十不存一”,周围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五代时朱温在开封称帝,后正式迁都于此。经过修葺,洛阳又逐渐兴盛起来。


至于长安,也就是西安,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都之一。它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地当渭水之南,秦岭之北。这里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关中平原北部的条条山脉和丘塬,宛似条条游龙,各趋一方,环抱着古老的西安城,其间有渭、泾、浐、灞、潏、涝、沣、滈诸水流过,有“荡荡兮八川分流”和“八水绕长安”之说,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其战略形势自不待言。唐以后连遭兵火洗劫,加上经济重心的南移,战略地位也随之下降,但依然处于控扼西北,屏蔽中原的重要地位。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老来怀旧,人之常情。赵匡胤之所以要将都城迁到洛阳,除了要“据山河之胜”外,还包含着这样一股浓烈的感情因素在里面。


洛阳是赵匡胤出生的地方,那里留下了他难忘的童年。几十年过去了,虽整日里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辗转床头,梦回洛阳。如今,当年那位默默无闻的少年,变成了叱咤风云的皇上,衣锦还乡的念头是那样的迫切,难以压抑。是该回去看看的时候了。于是,在公元 976 年(开宝九年)4 月中旬,赵匡胤总算是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洛阳。



几十年的时间,是一段不算短的光阴。面对着物是而人非的洛阳,赵匡胤既陌生又熟悉。也许是老之将至,让人变得脆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让他触景生情,倍感亲切,留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于是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


三、在反对声中作罢的迁都之议


但是,他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起居郎李符上书,陈述了 8 条难以迁都的理由:洛阳凋弊,宫阙残缺,郊庙未修,百官不备,畿内民困,军食不充,壁垒未设,千军万马盛暑难行等等。对于这些理由,赵匡胤不置可否。


直到 5 月初,在完成了一系列祭祀活动后,赵匡胤依旧没有动身回开封的打算,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又劝说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眼见其他人劝说不行,晋王赵光义只得亲自出马了。他说:“迁都未便。”赵匡胤回答:

“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赵光义叩头切谏。赵匡胤解释说:“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光义又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默然良久,最终只好放弃了迁都的打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洛阳,回到开封。


关于迁都的争论就这样平息了。赵光义的话没错,保有天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天然险阻。但是有一点赵光义没有想到,那就是地形虽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它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长安、洛阳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开封也同样有致命的弱点。



定都开封,必须将重兵云集在这个京畿重地的周围,守内的结果,必然导致边防的空虚;强干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带来枝的虚弱。宋代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痛而沉重的。

真宗时被迫同辽签订的城下之盟,徽宗、钦宗成为金兵阶下之囚,就是最好的说明。


对于定都开封给宋边防带来的严重影响,赵光义没有看到,而赵匡胤却预见到了。他在被迫放弃迁都的打算后,曾意味深长地对左右说:定都开封,“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后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赵匡胤的预见是正确的。抛开这场迁都争论的是非优劣不论,仅此一点,就可以说明赵匡胤的眼光毕竟不凡,见识的确超人一等。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五,宋朝 汴京

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经济发达。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历史上的汴京城,有什么的优势,使宋朝在此建都?(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吗)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