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的)

三毛 246

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

一,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曹操《置屯田令》)赢在起跑线上的经济强人——曹操和枣祗、任峻

千万别被《三国演义》所误导,要从历史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被所谓的“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冢虎”司马懿所迷惑,真正的懂得经济并贯彻实施的应当是曹操枣祗、任峻三人。

为何首推这三个人是有原因的。公元196年,枣祗、韩浩最早提出了“屯田制”,枣祗首次建议曹操搞“民屯”,韩浩建议搞“军屯”,曹操听从了建议,曹操一方就开始搞“屯田制”了。

枣祗建议曹操实施屯田图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不断,社会生产力大幅度下滑,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粮食供给奇缺。这样造成了像曹操诗作中所说的景象: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曹操当时面对的是的北方惨淡局面,流民作乱,军队的粮食供给也接不上。开展“军屯”和“民屯”解决了军队给养问题,同时也安置了大批的流民,安排他们劳作,并有了一口饭吃,社会逐渐稳定,同时中央政府的粮食也充足起来了。

枣祗动漫形象,三国时期的经济牛人

一、顶着压力,枣祗首议“民屯”,任职“屯田校尉”推行“民屯”大获成功。

中国历史上的“屯田制”有三大类型,分别是“军屯”、“民屯”、“商屯”。顾名思义,屯田的主体是以军队及其家属和附属人员为主体;民屯的主体是中央政府和流民;商屯的主体是商人和政府。

军屯在西汉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主要是在北部边疆和西域地方,因运输粮食比较麻烦,因此就想了让军队以及一些发配边疆的罪人等共同开展边疆屯田,解决边疆将士的吃饭问题,当时的军屯规模较小。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打败黄巾军,获得大量的牲畜、农具和劳动力(主要是流民),如何处置这些应该是曹操的头等大事。枣祗建议曹操利用农具、牲畜和劳动力在许昌周边进行屯田,主要是“民屯”。当时枣祗是顶着很多压力进行建议的,曹操的很多手下将领打算将耕牛、农具、流民都分了,曹操没有分,而是进行“国家经营”屯田。

枣祗、任峻在许昌屯田获得巨大成功图

具体做法是,无主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大批的耕牛、农具也收归国有,并招募大批的流民,把流民按照军队的编制进行编组。国家提供土地、种子、农具、耕牛等,流民负责开垦土地,耕种粮食。获得的粮食收成由农民和国家共同进行分成。枣祗负责许昌的民屯一年之后,收获粮食大增。

公(枣祗)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三国志.魏书》)

这是枣祗建议曹操进行民屯的记载,第一年国家就获得了谷物一百万斛,屯田取得巨大成功。此后曹操将枣祗屯田制度推行到自己所有控制区的州郡,曹操一方的粮食充足,人口增加,征战四方的将士的粮食供给非常充足。

枣祗建议并推行民屯的成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奠定曹魏一方的主导地位。

曹操对枣祗是非常看重的,很快提拔他为陈留太守,可惜英年早逝,曹操时常追忆他的功劳,看一看对枣祗的评价如何?

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之。(《三国志裴松之注》)

克定天下,后勤保障,首功是枣祗的,曹操下的断语,可惜的是枣祗早早去世了。

任峻动漫形象

二、任峻提倡推行全面的“军屯”和“民屯”。

提出“屯田”人中还有一个人,是曹魏的将领韩浩,但是他建议的主要是军屯。支持枣祗进行民屯的还有任峻,枣祗担任屯田校尉(全权负责屯田),任峻担任典农中郎将主持许昌周边的屯田实验。

官渡之战中,任峻负责军队的后勤补给运送,袁绍军队数次偷袭都没有成功,曹操对他十分赞赏。

1、魏晋屯田之利,始于枣祗,成于任峻,终于邓艾。(《续后汉书》)

2、峻(任峻)与祗(枣祗)戮力劝耕,才阅数年,得积谷数百万斛,且令州郡各置田官,所在丰饶。操因此得用兵四方,不劳输运,卒能战胜攻取,兼并群雄;曹氏功臣,祗峻当居首列!比诸两荀一郭,殊不相让。(《后汉通俗演义》)

魏晋屯田,最终统一,后勤资源主要是粮食供给,而枣祗开始建议屯田,任峻执行成功,最终屯田制终结于邓艾。

而有的史学家直接将枣祗、任峻的功劳足以比拟荀彧、郭嘉,应该共同站在首列,主要是农业经济搞得好。

曹魏屯田制度简介及其消亡。

一、民屯设置

50人为一屯。

官员设置

一屯设置屯田司马(村长),其上设置典农都尉(后改为县令)、典农校尉(2000石官员,相当于太守)、典农中郎将(等同太守)。这些官员和屯田业务直属中央,不归地方政府管辖。

土地提供

国家提供土地、种子等。

收获分成

如果使用国家的耕牛,收成的六成归国家,四成归农民;如果使用自己的耕牛,五五分账。

屯田百姓的规定

不得擅自离开屯田区域。

二、军屯设置:

60士兵为一屯,一边耕田,一边戍守。

屯田制为曹魏统一、稳定北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西晋统一三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蜀国、吴国虽然也进行了屯田,但是范围很小,远远比不上曹魏一方的规模。

三、屯田制为何在曹魏期间取消了?

公元264年,使得曹魏奠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屯田制”在推行了69年(196年-264年)后被取消了,为何?

深究其历史原因,就是贪婪和腐败造成的,主要有两大原因:

1、层层加码,剥削屯田的百姓,民屯百姓大规模流失

枣祗、任峻推行屯田之时,官民六四分账或者五五分账,百姓还被固定在屯田的地方不自由。不过好歹自己基本不用出成本,劳作就可以得到收益,等于自己打工了。

但是曹魏逐渐在北方稳定之后,贪污腐败接踵而至。屯田司马、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层层加码,民屯百姓的粮食分成越来越少,压榨最厉害时到了八比二的分成。

分成这么少,人生又不自由,很多民屯的百姓逃亡了很多,社会经济也恢复不少了,何必在民屯白白受剥削!民屯的民众流失,使得民屯难以为继。

2、门阀士族掠夺最好的“民屯”土地

新兴起的贵族地主们又回来了,他们对国有的肥沃土地早就盯上了,和屯田官员们互相勾结,将最好的土地侵占为自己的土地,使得民屯土地的收益日趋减少,国有耕地的规模也越来越少了。

经过几十年的侵略,民屯的耕地也缩减了不少,这在曹魏已经是普遍现象了。

综合以上两大原因,曹魏在264年取消了屯田制(民屯)。军屯也好不到那里去,军官也经常掠夺军屯的物产,邓艾之时,军屯也被废除了,军队专门负责作战了。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直到三国归晋。魏晋是铁定的老大,奠定北方优势经济军事地位的就是枣祗倡导,任峻成功实施的“屯田制”,而曹操是这一经济决策的决定人。

长期来看三国最懂经济的就是曹操、枣祗、任峻三人,其他人都是浮云!

二,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学

三国时代将经济玩出花的只有刘巴一人,刘巴也是一直被忽略的三国顶尖人才之一。司马徽告诉刘备的“卧龙凤雏,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好事者给他补了下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虽然庞统和诸葛亮最终都效忠刘备,蜀汉也依旧最早灭亡,但是刘巴和法正是蜀汉不可或缺的重要谋臣则毋庸置疑。

刘巴备受刘备、诸葛亮等人推崇,却不想匡扶汉室,只一心想当”曹贼“

刘巴是荆州零陵郡人,是当地名士,刘表自然早有耳闻,几次三番征召刘巴,却被刘巴拒绝。建安十三年,曹操征伐荆州,刘表病逝,刘琮继位。刘备仓皇南逃,诸葛亮、伊籍、马良等诸多荆州名士都跟随刘备逃走。

唯独刘巴,北上拜访曹操,原来刘巴虽然和刘备都姓刘,但是却并不待见这位“本家”。反而一心认为曹操才是心目中的明主。曹操征辟刘巴为掾,让其招纳荆南三郡(长沙、零陵、桂阳),显然曹操对刘巴是认识不足,刘巴虽然在荆州有名望,但是招降纳叛的能力远不及另一位”本家“。刘表虽然一直被汉末三国诸侯们所看不起,但是“单骑定荆州”的能力还是其他人所望尘莫及的。

刘巴还没做出什么成绩,赤壁之战曹操就吃了败仗,荆南三郡被刘备夺走。刘巴无法回到曹操身边,想逃到交州再想办法来个“千里走单骑”回到心爱的曹老板身边。诸葛亮还写信劝告刘巴留下了帮帮皇叔,匡扶汉室。但是刘巴对曹操死心塌地,拒绝诸葛亮的好意,逃到交趾。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

刘备为此非常憎恨刘巴,但是很快刘备真正又遇到刘巴的时候,就”真香“了。只能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刘巴跑到交趾,改名换姓,却又和交趾的“大佬”士燮闹矛盾,不得已跑到益州,在刘璋手下当官。建安十六年,在身边一堆反骨仔张松、法正等人的蛊惑下,刘璋想“驱虎吞狼”借刘备的力量攻打老神棍张鲁。

《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巴闭门称疾。

刘璋想派遣法正去邀请刘备,刘巴反对建议说:“刘备是枭雄桀骜之人,进来益州必为祸害,不可以请他进来。”刘璋早被张松、法正等人给忽悠住了,自然听不进忠言,法正请来刘备,刘巴再度进言:“如果让刘备去征讨张鲁,就等于是放虎归山林。”刘璋依旧不听,刘巴只得闭门称疾。

《零陵先贤传》:备攻成都,令军中曰:“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及得巴,甚喜。

很快攻打张鲁的刘备,回马一枪开始攻打刘璋,建安十九年,刘备围攻成都,刘璋投降。刘备派兵入城前还告诫军中,不得加害刘巴,违者诛灭三族。刘巴最终不得不效忠刘备,而且显然早有打算,一来就解决了刘备入蜀的最大难题——缺钱。

刘巴的特殊技能——金融大师

《零陵先贤传》: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都说刘璋暗弱,身边还有带 投大哥——张松、法正等人,好像刘备收拾刘璋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一样。实际上刘备打刘璋是大费周章也是拼尽全力的,庞统身死、张松败露,不得已还让诸葛亮、赵云派遣荆州的军队支援。

可以说完全打乱了早期刘备集团的部署,原本镇守荆州的是关羽、诸葛亮为首的一文一武,还有赵云、马良等人都在荆州的但是显然刘备集团对于攻打刘璋的预期太过乐观。导致荆州只剩下关羽节制,而没有重要谋臣辅佐。

因此客军作战的刘备军队是非常艰苦的,因此才有刘备和手下士卒约定攻下成都,府库百物都归士兵所有。结果一进成都,士兵们都连兵器都不要了,开始争抢府库的财物。导致刘璋虽然投降,但是刘备基本上一点军需财物都没捞到。

这可愁坏了刘备了,打下益州才不过是第一步,刘备扬眉吐气的同时,也知道真正的威胁还是曹操和孙权。军需和军心都是重中之重,诸葛亮、法正等人对此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刘巴就可以做成这“无米之炊”。

刘巴给刘备出了个好主意:造“值百钱”。刘巴显然是通晓经济理论的,起码知道通货膨胀,以跟随刘备入蜀的士兵们暴富,掌握大量财物为前提,一方面发行大额的钱币,另一方面规定物价,让官吏亲自出面维护管理市面。

可以说让钱保值的情况下,增加货币的流通,就是现代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手段。刘巴是少有的跳出,古代人以为钱财是固定的,你用的多了,其他人就少了的小农思想,可以说只有后世的王安石才初窥宏观经济调控的门槛。因此,苏轼、司马光等人认为民不加赋,而国赋足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刘巴轻而易举的就让刘备“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巴后来和诸葛亮、伊籍、李严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刘巴为尚书。建安二十五年,法正病逝,刘巴接替为尚书令。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刘巴为其起草祷文、诏诰、文书等。章武二年,刘巴病逝。

诸葛亮也非常推崇刘巴,曾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刘备也曾经以能让刘巴独揽大权而自豪说:“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

三,三国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个人认为是曹操。

自黄巾起义,董卓入京,李榷、郭汜作乱以来,北方纷争不断,连年混战,生产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川蜀和江东之地虽没有遭到兵灾之祸,但在与曹操的对峙中仍处于守势,除了曹操本人能谋善断,人才济济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方在曹操的治理下,经济发展远超川蜀和江东两地。这才有了曹操数次南征的信心和决心。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所后盾,曹操是断然不断贸然进军的。因为任何战争都不能脱离兵法所云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铁律。

曹操治理、发展北方经济,主要从三个方面。下面逐一介绍。

一、户调制的颁布和施行。自西汉开始,口赋、算赋和徭役是百姓需要承担的三大封建义务。曹操将口赋和算赋合并,改用征收绵、帛。曹操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东汉王朝后期,统治崩溃,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民间采取以物易物的方面促进商业发展,铸币近于废弃。所以曹操就采取以物代币的方式征收赋税。另外由于东汉末年剥削过重,民不聊生,人口大量迁徙或逃亡,以人丁为基本的征税方式很难没有遗漏。而一户之家较一丁之口不易流动,便于征调,所以曹操就以户为单位,易其名为户调。当然,户调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纺织业始终没有与农业生产剥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是始终结合在一起的。曹操改口赋为户调制,增加了政府收入,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赋税基础。

二、屯田制度的实施。黄巾起义,董卓之乱以后,导致北方出现大量流民和荒废的土地。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曹操开始屯田,一年可得谷百万斛,以后又大规模募民屯田,每年收获谷物数千万斛。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使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农民与土地的结合,不仅使他们安居乐业,还为兵员解决了问题。

三、兴修水利。曹操为了配合大规模的屯田,在各地修渠治水,广兴农事。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治睢阳渠开始,曹操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西至关陇,北至幽冀,从洛阳到淮南,都建立了完善的灌溉系统。兴修水利的大力发展建造了大量水田,而水田的生产量远超陆田。在曹操的努力下,曹魏时代经营的水田,每年每亩收获量可达到数十斛之上,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

由于《三国演义》的普及,很多读者认为曹操坐拥如此强大的实力却没有统一全国,是因为刘备和孙权太厉害,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史载曹操“诸将征伐,皆以新书(指曹操的自作兵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即使负责一面的大将,也必须秉承他的谋略行事,这样必然造成前方将帅的束手束脚,难以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曹操的这种性格为他赢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但同时成为他统一全国的障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三国时期谁最牛

我觉得是曹丕。因为曹丕称帝时,处于三国之中最强势的一方,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上都如此(这得感谢他老子曹操)。而此时,曹丕并非像其他帝王一样急于开疆拓土,建功立业,而是继续实行修养生息策略,对蜀和吴采取守势,以积蓄更强大的人力和物力。结果是,魏国的实力越来越强,蜀国越来越弱,吴国则陷入内耗,最终三国一统之战轻松搞定。当然没有意识到司马家这一堆老狐狸,导致江山被夺是另外一回事。

五,三国时期哪个国家经济最好

其他人我不太了解,但是有个人绝对懂经济,那就是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鲁肃上台以后很少听到他发动大规模战争,虽然时间短,但是从后期吕蒙和陆逊的战役和东吴发展情况看,侧面反应了东吴基础建设和民间的发展很好!这些都和经济分不开!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三国时期谁最懂经济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