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鸠摩智是个怎样的人物?他如此对待慕容复,难道不念一点故人之谊?
谢谢邀请@悟空问答
《天龙八部》中鸠摩智是一位特别的存在。精通佛法,且武功高强,嗜武如命。天龙寺一役,若不是枯荣大师,鸠摩智一人就几乎挑了天龙寺众僧。后劫持段誉入中原,由此开启了段誉的人生历练。
纵观鸠摩智其人,并无大恶,以吐蕃国师身份角度看,维护本国利益,那么他的一些所作所为无可厚非。仅仅为了提升自己武学造诣,偷练小无相功在前,再练少林七十二绝技自己《易筋经》,后挟持段誉,觊觎大理段氏《六脉神剑》,其行为自然算不得什么正人君子,但学武之人一心向上,似乎也能让人理解。
题主所问:鸠摩智为何对慕容复毫无故人之子的感情?反而两次三番的戏弄嘲讽慕容复?
鸠摩智与慕容博的故人之情水分很大。慕容博奸雄人物,对谁几乎都没有真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复国做铺垫,年轻时的鸠摩智也许识破不了慕容博的诡计,历练成熟后的鸠摩智也许回想起来,慕容博当初对自己,也不过是利用或者是布恩而已。
鸠摩智慧眼识人看的准确。对比慕容复与段誉,慕容复刚愎自用且不可一世,心思复杂难见清明,颇为不讨喜。而大理世子段誉质朴可爱,虽是敌对阵营还是看出不一般的人品。
鸠摩智佩服强者豪杰人物。鸠摩智不可一世的去少林寺单挑僧众,因虚竹的出现受到阻碍,鸠摩智败于虚竹之手,从此再也不敢挑衅少林。而鸠摩智是知道慕容复徒有虚名,武功不过尔尔,若不是王语嫣从旁边指点,自己攻下慕容复不在话下,怎么会让他对慕容复有甚好感。
其实,鸠摩智的心理,也是众读者的心声,南慕容不堪一击,凭什么和乔峰齐名!
金庸《天龙八部》里的鸠摩智虽然贵为吐蕃国师,实际上就是一个武痴,他和慕容博的交情仅限于武功切磋,根本谈不上什么感情成分。所谓的“故人之子”也就是逢场说说而已。一旦触及到鸠摩智自己的利益,他哪里还会管谁是谁。再说了,鸠摩智一生只想学会天下武学,对于人情世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仗着自己的地位和武功,能商量就商量,不能商量的就硬抢,慕容复在他眼里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江湖人,他才没有思维把慕容复纳为朋友的儿子,因为鸠摩智一生的没有朋友的!
鸠摩智只是武痴,并非恶人。翻遍天龙他是一个人都没杀过。只是喜欢找人切磋打架,为了武功秘籍不择手段而已。武功尽失后终大彻大悟成为一代高僧。鸠摩智事实上多次念及了和慕容博的故人之情,在走火入魔之际都留手十招,并且打完之后还打算给慕容复留全尸。
原著里鸠摩智只和慕容复打过一次。不像电视专门欺负慕容复。当然原著慕容复在天龙高手里排名二十开外。鸠摩智武功可与萧峰,慕容博,萧远山并驾齐驱,是除扫地僧外的绝顶高手,打慕容复确实是虐菜。
西夏公主招驸马,鸠摩智本来是想威胁慕容复让他知难而退离开西夏。但是当时已经快走火入魔,气息紊乱被慕容复看穿。慕容复这小子大言不惭惹怒了鸠摩智。鸠摩智自己已经有生命危险了仍然想着慕容博,以下摘选自原著。
鸠摩智喝道:“瞧在你父亲面上,十招之内,不使杀手,算是我一点故人的香火之情。”呼的一拳击出,直取慕容复右肩。 慕容复飘身闪开,鸠摩智第二招已紧接而至,中间竟无丝毫空隙。慕容复虽擅“斗转星移”的借力打力之法,但对方招数实在太过精妙,每一招都是只使半招,下半招倏生变化,慕容复要待借力,却是无从借起,只得紧紧守住要害,俟敌之隙。但鸠摩智招数奇幻,的是生平从所未见,一拳打到半途,已化为指,手抓拿出,近身时却变为掌。堪堪十招打完,鸠摩智喝道:“十招已完,你认命罢!”
鸠摩智的眼光却向他望也不望,便想以眼色求饶,也是不能。 四名吐蕃武士接过慕容复,其中一人拔出弯刀,便要向他颈中砍去。 鸠摩智忽道:“且慢!我和这小子的父亲昔日相识,且容他留个全尸。你们将他投入这口枯井之中,快去抬几块大石来,压住井口,免得他冲开穴道,爬出井来。
他适才擒住慕容复,不免想到他父亲相赠少林武学秘笈之德,是以明知他是心腹大患,却也不将他立时斩首,只是投入枯井,让他得留全尸。此刻一明白慕容博赠书的用意,心想自己苦受这般煎熬,全是此人所种的恶果,不由得怒发如狂,俯身井口,自下连击三掌。
他本来就对慕容博没啥感情,只是因为慕容博武功高所以钦佩。
还有就是慕容复蠢。面对这样一个高手,而且跟自己老爸有交情,不知道拉拢却处处敌对。
你这个问题中的鸠摩智应该是指金庸小说中的鸠摩智,其实天龙八部这本书中,鸠摩智代表的就是一种人格,这种人追求的目标和他应该追求的目标出现了偏差,甚至说是舍本逐末了,这也导致了不管他有多么的天资纵横,如果没弄清楚自己生命中应该追寻的目标,即便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还好最后鸠摩智武功被废,终于大彻大悟,把自己的精力与执念又回转到佛法中去,终成一代高僧大德。
不过这种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却是能够全力以赴。
这也是书中鸠摩智对待慕容复是这种态度的原因。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鸠摩智是个怎样的人物?他如此对待慕容复,难道不念一点故人之谊?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