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何屡屡干涉前线指挥官的指挥,导致前线屡屡失败?(希特勒指挥作战)

三毛 338

希特勒为何屡屡干涉前线指挥官的指挥,导致前线屡屡失败?

一,希特勒为何屡屡干涉前线指挥官的指挥,导致前线屡屡失败?

1941年8月初,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突进到斯摩棱斯克地区时,已经走完了到达莫斯科三分之二的路程,就在此时,总司令包克元帅和他的将军们迎来了最高统帅部代表: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他带来了希特勒关于缓攻莫斯科、转向合围基辅苏军的最新命令,这道命令立即在司令部里炸了锅。

(古德里安)

前线德军将领们纷纷质疑这一命令在战略上的合理性,要求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据理力争,然而哈尔德表示木已成舟无法挽回。于是将军们推举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为代表,随哈尔德一起返回“狼穴”,以当面向希特勒“进谏”试图改变决定,而古德里安此行的遭遇, 基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8月23日,古不帅降落在东普鲁士。


首先要说明,希特勒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养成教育,他所有的作战经验和战略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来源,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实战经历,也就是“波希米亚下士”称谓的由来;其二是确实读过许多军事著作,有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吸收;其三是在军事指挥或者作战行动中,更多依赖自己的直觉和灵感,这玩意有时候出奇的准确,有时候那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包克元帅)

一、1936年以来德军的不断胜利让希特勒极端自信。


希特勒的军事冒险是从1936年武装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开始的,根据凡尔赛和约之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里纵深的领土上派驻军队。因此当希特勒下令四个营的德军开入上述地区时,国防军将领们曾经全体提心吊胆,只怕英法因此对德动武(其实希特勒心里也害怕),然而最终西方盟国也没什么动静,默认了这一行为,希特勒的军事权威因此得到巩固。


本来国防军内部反希特勒的势力一度非常强大,然而从莱茵兰行动开始,德国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一步步都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极大抬高了希特勒的声望,也弱化了德军内部的反纳粹势力。要知道,希特勒和国防军军官团本来就存在互相利用的关系:军官团希望重新武装自己洗刷一战的耻辱,而希特勒迎合了这一心理,只不过他的野心更大。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


二、德国国防军高层已经屈服在希特勒的淫威之下。


古德里安到达“狼穴”后,按规矩先向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报到,而后者见面就说:“我禁止您向元首谈及莫斯科问题,因为向南方进军的命令已经下达,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执行”。从希特勒搞掉德军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立契开始,德军高层将领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显然已经屈服了,布劳希奇的提醒就是明证。


不仅是陆军总司令,新任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也是个应声虫,再加上效忠希特勒的空军总司令戈林、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整个德国战争决策层都唯希特勒马首是瞻,因此下面的意见或者建议已经不起作用。古德里安回忆到争论时写道:“(在争论中)希特勒每说一句话,所有在座的人都点头称是,只有我例外”,这样的局面,讨论还有意义吗?希特勒已经建立了事实上的军事独裁。

(战争部长勃洛姆堡)

三,希特勒经常把政治和经济因素带入到军事指挥当中。


在放弃进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问题上,希特勒是这样跟古德里安解释的:乌克兰的原料和生活补给品,对于战争的继续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占领克里木也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俄国人对付罗马尼亚油田的航空母舰”云云。其实这是非常自相矛盾的说法,既然想通过一次快速的闪击战打垮苏联,那么在1941年夏天还考虑什么经济问题和长期战争方案?


包括在战争后期,当曼施坦因要求放弃哈尔科夫时,希特勒不同意,认为那将影响“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态度”;当陆军参谋长要求放弃克里木半岛时,希特勒也不同意,认为那将影响“土耳其的态度”,最终导致半岛上的20万德军无路可逃损失殆尽。更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他坚决不允许保卢斯突围,表面上叫嚷“德国士兵进攻到哪里,就要守住哪里”,实际其根本原因在于担心影响轴心国的士气,因为1942年冬,远东和北非局面都有些糟糕,所以他更多考虑的是政治因素。

(凯特尔、雷德尔、戈林和希姆莱等人)


四、希特勒对德国国防军将领们有着本能的不信任。


古德里安此行的结论是:“鉴于国防军统帅部联合起来一致对我,我觉得再这样跟他们辨论下去实在没有必要了,因为我当时居然确信,在这位元首的周围人当中,不会无一例外地都同意他的观点”。这段话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希特勒能够选入核心战争决策圈的将领,一定是顺从和拍他马屁的,而不顺从的才只能外放领兵作战。其次是,正因为如此,他始终担心前线将领不能贯彻他的意图,所以经常性地解除他们的职务来保证统率权,从包克、里布、李斯特、曼施坦因等元帅到古德里安本人,莫不如此。


陆军在德国历史上是作为一股很强的政治势力而存在的,在纳粹上台初期,他们甚至逼迫希特勒清洗了冲锋队,所以双方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战争后期希特勒大力扩充武装党卫军也基于此,那就是在前线监视国防军的意味很浓。当德军高歌猛进军事形势一片大好时,希特勒和军官团的矛盾被暂时掩盖了下去,一旦战事不利便会凸显,所以才有了1944年的“720事件”,作为报复,希特勒杀害了数千名国防军军官。


既然在内心充斥着这种不信任,那么希特勒就需要经常性否决前线将领的作战思路,代之以自己的意志,否则如何证明自己的权威?


(这才是德军战争决策圈)

二,希特勒的指挥所

这个问题上希特勒背黑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在希特勒指挥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像开了外挂一样,至于后来的失败,是开战就已经注定的结果,跟谁指挥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说是因为希特勒的频频干涉和瞎指挥才导致德国二战的失败,那么请试列举把战事交给谁指挥,德国可以获得胜利?!这才是问题所在!通常来说,所有军事目的都是服务于政治的,希特勒是当时德国的元首,这个元首的意思,同样也包括他是德国军队的最高领袖,这就不存在什么他干涉指挥的问题,因为他有资格指挥。希特勒这个人物的是非评价是一回事,不过说他屡屡干涉前线指挥,导致德国战败这种说法,大概是自他死后,一直背负的最大一口锅,他指挥德国军队横扫欧洲时,怎么就没有这种说法?

不嫌弃他只是个一战士官,没有战略指挥能力?所以,怀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读二战史,只对那些打的热闹的战争场面感兴趣的人,并不关心很多事情早在政治层面就已经决定了,德国就是想利用军事力量强大,来做拼死一搏,德国这个军事力量强大,在当时并非军事硬件上比各大列强领先多少,而是军事思想上的革新和领先,这一切却都是希特勒发掘并支持一批有利于德国军事思想发展的军官而产生的,其中就包括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这些人,这同时也可以证明希特勒有着正确而敏锐的,对军事发展的理解,有着足够的战略眼光。然而正是这些军官,在进攻苏联,开始遇到挫折时,没法理解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已经选择了一条不胜则死的道路,还在以一种纯军事的眼光看待问题,古德里安进攻莫斯科不利,非要后退重整,被撤。曼施坦因也是自库尔斯克起,一直坚持该大踏步后撤,以便建立更加易于补给的、更加具备韧性的战略防御阵地,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这些观点是正确的,可是对德国有用吗?难道德国在那里建立一条防线,顶住苏联进攻,战争就可以结束了?!

这时的德国除了彻底打倒眼前的每一个敌人,那里还有别的活路?同时持希特勒瞎指挥的观点,大概也是不了解现代军队战略指挥级的指挥体系,希特勒不是战地团长,一摇电话喊谁朝哪冲就行,他有一个指挥团队,一堆参谋在干活,形成一条条指令,也必需有合理的渠道、程序发到接收人手里,才具备法律效力,前线指挥在指挥前线的将士作战,希特勒在指挥这些指挥官,这就是一条完整合理的指挥链。德国人即使纳粹时期,这些程序上的东西都死板讲究的很,希特勒也没干过跳过前线指挥,直接给下面军官打电话、发电报指挥方略的事,怎么就让他背这口锅呢?至于他指挥前线指挥官,不是合理合法的正常工作程序吗?怎么就变成干涉了?
即使古代大军远征,交通指挥通信水平差,都还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类,来传达更高层战略意图,一放出去完全不管,类似我国古代“节度使”这种可以完全自主的军队统帅,在现代军队是不可能出现的,什么前线军情紧急,变化多端这些,都是战术层面的事,与希特勒战略层面的指挥并无关系,不要拉到一起,说什么干涉指挥。

三,希特勒军事指挥

〇发动侵略战争前期,头脑膨胀,自认为是天才,比任何人都聪明,都高明。

〇战争后期,败势已定,狗急跳墙,气急败坏,瞎指挥。

四,希特勒指挥二战

膨胀了,喜欢微操证明自己

五,希特勒干预指挥

这个问题特朗普通过“新冠”疫情,给了你最好的回答,统帅也是人,犯起混来比混蛋还混,因为混蛋没有这么大的能量,而统帅有!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希特勒为何屡屡干涉前线指挥官的指挥,导致前线屡屡失败?(希特勒指挥作战)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