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什么奇闻趣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趣事)

三毛 267

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什么奇闻趣事?

一,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什么奇闻趣事?

1、烽火戏诸侯 - 周幽王

周幽王为了博取美人褒姒一笑,玩起了点燃了烽火台的游戏。

烽火台点燃了,意味着周天子被打,需要诸侯们前来救驾。

烽火台被点燃后,看到赶来“救援”的诸侯,褒姒果然笑了。

如此反复几次后,褒姒和周幽王是开心了,但诸侯们都被搞得心烦了。

后来少数民族犬戎攻打西周,周幽王点燃烽火台求救(这次是真的出事了)。

诸侯们觉得又是周幽王搞事情戏弄他们,于是都没有派兵前往(狼来了的故事)。

最终,周幽王卒,西周GG。



2、青楼祖师爷 -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发现。

很多单身的穷人娶不到老婆。

很多来齐国做生意的人,长期和妻子异地恋。

针对这个现象,管仲设立了女闾(lǘ)。

也就是官办的妓院,对整个行业进行了整顿。

这一举措引起了轰动(LSP自古就有)。

这些官方的妓院,每天都门庭若市,国家的财政收入蹭蹭上涨。

管仲做到了,让老百姓白天、晚上都能赚钱的壮举。



3、春秋第一寡妇 - 夏姬

夏姬是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女儿,她是春秋时代有名的仙女。

因为嫁给陈国的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

结果没两年夏御叔就死了(估计被榨干了),然后她跟陈国国君,两个大夫又不清不楚。

后来她被俘虏到楚国,楚国君想要纳她,被一名大夫阻止,说她是祸水。

结果这位大夫,他自己把夏姬娶了,于是为了避祸他连夜带着小姨子跑路,跑到晋国。

传说夏姬精通阴阳采补之术,青春永驻,容颜不老。

二,春秋战国时期有趣的历史故事

【邹忌,田忌,将相成仇;范雎,白起,将相亦成仇。】

邹忌(前385—前319),又作“驺忌”,被尊称“驺子”,著名政治家,擅长讽谏君王。相传,邹忌年轻时,相貌堂堂,玉树临风,才华横溢,战国时期著名美男子。齐国相国,三朝元老,曾辅佐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

据载,邹忌曾以鼓琴游说齐威王,勿沉溺声色犬马。齐威王恍然觉悟,并封邹忌为相国。后来,邹忌又进谏威王,要修订法律,严格监督官吏,对将士要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就这样,在邹忌的推动下,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渐渐地,齐国开始走向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千金买马骨,万金筑高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姓姬,名职,政治家,燕王哙之子,燕国第39位君主。少年时,曾在韩国做人质。子之执政时,燕国爆发混乱,太子平被杀。公元前314年,子之之乱被平,赵武灵王派重兵护送其回国。两年后,被燕国群臣拥立为王。

在位期间,燕昭王励精图治,建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不久,各国士子争先恐后地奔赴燕国。其中,不乏名士。例如,武将剧辛来自赵国,谋士邹衍来自齐国,屈庸来自卫国,乐毅来自魏国……可谓人才济济。

燕昭王是一个大政治家,跻身战国“十大雄主”之列。燕国的迅速崛起在战国时代绝对算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线。燕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主要是燕昭王把握住了“聚集人才”这个关键因素。礼贤下士,用人不疑,上下贯通,众志成城。从这点来看,燕昭王是一个很会“凝聚人心”的领导人。在政治家的基本素质中,这个素质至关重要。但是,这种素质绝大多数乃天生,后天极难培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趣故事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1

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2

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3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4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5

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6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7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8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9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10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11

胡服骑射

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12

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13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14

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15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16

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17

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18

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 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19

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20

常存抱柱信

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21

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22

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 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23

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24

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25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26

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27

操刀伤锦

出自《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28

楚幕有乌

出自《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29

丁公凿井

出自《吕氏春秋 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30

大义灭亲

出自《左传 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31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 天运》。越国有一个绝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咧着嘴似笑非笑的。东施看见西施皱着眉头,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样模仿起来。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后以“东施效颦”来比喻“丑拙”盲目机械地效仿“美巧”,结果适得其反,闹出笑柄。32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派人反复催促,纪渻子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原义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33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 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34

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筌。”后世用“得鱼忘筌”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35

断织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孟子被后世誉为“亚圣”,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地位,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关。孟子年幼时,他的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贪玩而没有上学,他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当即拿起剪刀,割断正在织布的织线。从此以后,孟子发奋苦读,终于成为大学者。后来就用“断织”为勉励努力求学,不可中道荒废的典故。此外人们也用断织来表示贤妇劝学。36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览。弹起一首《高山流水》,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绝不已,伯牙兴奋极了,此后二人成为至交知己。37

高枕无忧

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38

利令智昏

出自《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司马迁在文末的评述中说:“鄙谚曰:‘利令智昏。’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39

兵不厌诈

出自《韩非子 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晋文公重耳当初争夺王位失利,被迫离开晋国落难他国的时候,一些小国却并不礼遇他,而楚王却给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问重耳,如果他日你当上晋国国君,如何报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出于此时),再与您交战。晋国面队来势汹汹的楚军,就主动的退后了三舍的距离,到达城濮。晋军的主动后退起到了诱敌深入(这个词的典故应该是出自于毛泽东,而不是战国时期)的目的,也履行了当初重耳的诺言,可谓一石二鸟,得了便宜还卖了乖。最终,晋在城濮大胜了楚军,战争的过程就不必讲了,大家都清楚。楚国完败,子玉继承了楚军主将在战败后自杀的传统,但也不能用“惨”字来形容楚国,毕竟楚军主力还在,并未太多的伤及筋骨。这一战确立了晋的霸主地位,楚国也并未完全退出霸主的争夺,但秦晋在此一段时间内成为争霸的主角。兵不厌诈”近乎完美的表现在了整个大战过程中,这也是晋国的优良传统,也是“诈”的最完美最忠实的执行者,秦楚等国常常是其玩弄的对象,例如赵盾先迎秦军,以立襄公弟,后反悔,不迎接不说,反而派并攻打护送的秦军。晋之后,秦国人优良的学习传统得到了发挥,也在“诈”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骗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谓学有所成;而楚国在“诈”字上自然比不上前两位了,吃亏当然也就是不计其数了。40

马首是瞻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秦军的顽强的拒绝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但是联军并不是团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了。

四,春秋战国奇葩的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斗智斗勇的时代。诸子百家争鸣,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思想家,他们为那个时代献出了智慧和才华,开出了救世的药方……

今天我要分享关于孟子和冯驩的成语小故事:

以牛换羊

指用小的代替大的

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u su),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战国时期,每逢节日就要杀牛宰羊祭祀。

齐宣王向孟子问道:“要怎样的道德才能够一统天下呢?”

孟子说:“真心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安居乐业而努力,这样去一统天下,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

齐宣王说:“您从哪里看出我能呢?”

梦子说:“胡龁曾告诉我一件事,大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人牵着牛从殿前走过。大王看见了就问道:“牵着牛往哪儿去?那牵人回答:“准备宰了祭祀。”大王说:“放了它吧!看他哆哆嗦嗦的,太可怜了,有本身没什么错,却被送进屠宰场,我实在不忍心哪!” 那人说:“那么,难道就废除祭祀这个仪式了吗?”大王说:“怎么可能废除呢?用羊来代替吧,不知道这事是否属实?”

齐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您有同情心就可以一统天下了。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的,我早就知道您是同情牛啊!”

齐宣王说:“对呀,竟然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呀?我就是不忍心,看它吓得浑身发抖的可怜样儿,毫无罪过,而被送去宰头,才用羊代替它。”

孟子说:“百姓说您吝啬,您也不必奇怪。用小的代替大的,他们哪能理解您的良心用苦呢?如果说它可怜毫无罪过,却被送进屠宰场,那羊又有什么错呢?

齐宣王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其实我也搞不懂自己是怎么想的。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用羊代替牛的。您这么一说,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百姓误解您没有什么关系,您这种不忍之心正说明您仁爱,关键是您看见了那头牛,却没看见那只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再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悲鸣哀嚎,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君子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就是这个道理。”

狡兔三窟

原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现多用来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计划周密。

在春秋战国的中晚期,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人,喜欢养士,他门下有3000食客。 (在当时是一种网罗人才的潮流) 一天,有一个叫冯驩的人来见孟尝君。

孟尝君:“先生不远而来,有什么教导田文的吗?”冯欢驩说: “没有,我听说先生喜欢养士,我就来了。”

于是,孟尝君就交待管家妥善安排冯先生。过了几天,孟尝君问管家那个新来的冯先生最近怎么样?管家说唉,那个冯先生实在是太穷了,只有一个长剑,他每天就抱着长剑唱歌。他弹着剑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意思是:“宝剑啊,宝剑,咱们回家吧!孟尝君这里不好呀,吃饭连鱼都没有。”孟尝君给管家说给他鱼吃。

过了几天,孟尝君问管家冯先生最近几天怎么样?管家说弹剑唱歌,他在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宝剑啊,宝剑,咱们回家吧,孟尝君这里不好,出门连个车都没有。孟尝君交代管家,给他配车。

又过了几天,孟尝君又问管家,这次冯先生该满意了吧?唉,他不满意,还在唱歌呢。他在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心里就很气愤了,心想:你又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我,又没什么本事,还要求这么多。但是人家是士呀,养着吧。

孟尝君听说冯驩的母亲很贫穷,连饭都吃不起,就派人给他母亲送了很多粮,很多钱。

从此逢冯驩就对孟尝君很感激,再也不弹剑唱歌了。决定帮孟尝君做事情。

冯驩提出要帮孟尝君去薛邑收债,他对孟尝君说:“主公,我打算用收回的钱给您买礼物,您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啊?”孟尝君说:“先生自己看着办吧!”

冯驩到了薛地之后,看到欠债的人都是贫苦百姓,他就自作主张,把债单都烧毁,对老百姓说,主公说了债不用还了。百姓都很感激孟尝君更加的拥戴孟尝君。冯驩回来后,对孟尝君说:“主公,我看您的仓库里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什么都不缺,我就把仁义给您买回来了。”孟尝君知道真相后,很无奈也没说什么。

后来孟尝君功高盖主,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孟尝君门下的3000食客,一哄而散只有冯驩没走。孟尝君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去了,老百姓热情地欢迎他。他才明白是冯先生为他买来的仁义。

冯驩对孟尝君说,狡猾的兔子都有三个窟窿,才能躲过猎人。我要为主公再开一窟。请主公给我一辆车,一些钱,我保证主公恢复相位。

冯驩驾着马车带着钱,就直奔秦国去了。见到秦王,冯驩说:“大王,您知道当下最强的两个国是哪个吗?”

秦王说:“秦国和齐国呀”

冯驩说:“是的,如果秦国强大了,那么齐国就弱了,如果齐国强大,那秦国就弱了。”

秦王说:“请问先生如何才能让秦国强大呢?”

冯驩说:“把孟尝君请过来呀,孟尝君在齐国为相多年,对秦国了如指掌,现在他刚刚被罢免正怀恨在心,如果把他请来了,还愁秦国不强大吗?”

秦王说:“好,我马上派十辆马带着金银珠宝去请。”

冯驩赶紧驾着马车直奔齐国,见到齐王后,他对齐王说,:“大王,您知道当下最强的两个国是哪个吗?”

齐王说:“齐国和秦国呀。”

冯驩说:“是的,如果齐国强大了,那么秦国就弱小了,如果秦国强大,那么齐国就弱小了,这叫雌雄不两立。我可听到一个消息,秦王已经派着马车来请孟尝君了。”

齐王马上派人到边境线一看,果然有马车浩浩荡荡的向齐国开来,他马上下令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并增加1000户。

冯驩马上去见孟尝君,说:“主公,大王马上就恢复您的相位了,但是您一定要求大王在您的封地上建宗庙,这样的话,你就有三个安身之处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图片来自网络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 玖梦手游 提供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有什么奇闻趣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趣事)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折扣手游手游

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