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由来?(高山族的由来)

玖梦 372

高山族的由来?

一,高山族的由来?

高山族族源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大陆迁入台湾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归属于大陆东南越文化圈的台湾高山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发展的连贯性,成为高山族的主要来源,尔后又逐渐融合了后来迁入台湾的南洋及大陆等地移民。

  台湾最早的古人类为1971年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的距今2-3万年前的“左镇人”化石,台湾最早的古文化为1968年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的距今1。5-3万年前的“长滨文化”。根据对比研究,“左镇人”与福建“清流人”和广西“柳江人”同属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基本相同,存在共同的起源,是从华南的直立人经早期智人阶段如湖北长阳人、广东马坝人演化而来的。

  “长滨文化”的大型石器主要用锐棱砸击砾石的方法制造的小型石器,多用锤击法打片,有刮削器、尖状器等,利用砾石加工成大型石器是华南旧石器时代的特点并延至新石器时代,属于华南的石器工艺传统。用锤击法打片并修理的小型石器是贵州、云南、福建旧石器晚期的特点。

  大陆和台湾的考古学者都一致认为,“长滨文化”之源在华南。在最后一次冰期即雨木冰期时,台湾与大陆相连,这是当时大陆古人类迁徙到台湾的凭借。台湾发现新石器早期、晚期遗存,以大坌坑文化、凤鼻头文化、圆山文化和麒麟文化为代表,它们在显示地区文化特点的同时也体现了与大陆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似性。

  尽管当时台湾海峡已经形成,但善于舟行水处的越人仍有部分移徙台湾。三国时,台湾高山族先民称为“山夷”。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台湾,历时一年。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之间的《临海水土志》,就是根据这次越海到台湾的见闻写成的,是有关台湾高山族先民的最早记载。

  书中称台湾为“夷州”,高山族先民为“山夷”。书中提到:“土地饶沃”,“磨砺青石以作矢簇、刀斧”,“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此外还记载猎首等俗。

  隋代高山族先民称为“流求人”,隋炀帝二次派军队到台湾。《隋书》记载“流求人”的社会情况:“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之”;“以木槽中暴海水为盐,木汁为酢,酿米面为酒……衔杯共饮”,“以墨黥手,为虫蛇之纹”,“歌呼蹋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

  扶女子上臂,摇手而舞”;“用刑亦无常准,皆临事科决,犯罪皆断于鸟丫帅”。唐至元代,高山族先民经历了一个主源与各次源逐渐进行大融合的时期,在土著文化继续生存发展的同时,陆续有从大陆及南洋等地移民迁入台湾与土著民杂居并发生融合。

  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道:“唐贞观间,马来群岛洪水,不获安处,各驾竹筏避难,漂泊而至台湾……故《台湾小志》曰:生番语言,出自马来者六分之一,出自吕宋者十分之一,迄北十七村多似斐利宾语,说者谓台湾番民自南洋某岛迁来。

  ”又言:“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赡。”郁永河《稗海记游》道:“相传元人灭金,金人有浮海避元者,为飓风飘至,各择所居。”黄叔敬《番俗六考》道:“新港、萧垅、麻豆各番,昔住小琉球,后迁于此”。

  据研究,台湾西南近海的小琉球屿是南洋土著民乘黑潮北上台湾本岛的中转站。余文仪《台湾府志》道:“南社、猫儿干二社番,其祖兴化人,渡海遭飓风,舶破漂流到台,娶番妇为妻。”以上材料表明,此时入迁台湾者各有其族属与出发地,但以南洋群岛土著民以及大陆汉人为主;入迁台湾的原因或避天灾人祸,或因飓风漂至,人数既为少数,又入土著族居地,民族融合乃大势所趋。

  另外,除大量陶瓷器及钱币外,台湾迄今为止尚未找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汉人聚落遗存,这说明其间虽有汉人迁入台湾,但由于人生地疏、势单力薄,留居者只能逐渐融入土著族。明代,高山族先民完成了与外来族源的融合而形成为高山族。

  陈第是第一个接触台湾高山族的学者,所撰《东番记》是一篇有关高山族生活文化的实地考察报告。《东番记》中从“东番”的地理分布与社会组织、战斗与衣饰、岁序与农业、婚姻与丧葬、谷物与畜兽、铁镞与捕鹿、畏海与捕鱼、山居与贸易等方面,详细记述了“东番”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文化习俗,现代高山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也均能在这些记述中找到对应。

  一些学者认为高山族作为一个族体在明代开始形成。高山族的形成受到外部的影响主要是,明代和此前大陆汉人愈来愈多的迁入,客观上促进了土著族的经济发展,也促成了高山族的形成。这是因为大批汉人入台,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高山族内部的沟通联系,同时也为土著族的文化带来了一个鲜明的异文化参照系,激发了他们内部的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

  清康熙海峡两岸一统后,高山族被称为“番族”,又以分布地域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

  这种分法虽不科学,但基本上反映了高山族内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把高山族改称为“高砂族”、“蕃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祖国大陆的出版物开始称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为高山族。

  这个名称在1953年得到了国家的确认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谈及高山族的发展时,涉及到高山族这一名称的使用问题。台湾当局在台湾光复初期,也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为“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

二,高山族的由来简介

高山族是一个不存在的民族,所以不存在由来。
高山族并非一个真正的民族,而是一种常常被误称或者歧视的说法。
这可能是因为某些地区的人们因为居住在高山区,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或者习惯而被认为是“高山族”。
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不应该以区域来称呼或者区分人种。
正确的做法是以原有的民族来称呼,例如在中国的高山区居住的人有藏族、彝族等不同的民族。

三,高山族是怎么来的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

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四,高山族族源

关于高山族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


1.土着说:连横在其所着《台湾通史》中说:“高山之番,实为原始”,主张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原始居民。


2.从南洋来的马来人:主张这一说法的主要根据高山族(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许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征,认为他们是来自菲律宾、婆罗洲诸群岛的马来人。


3.大陆说:持此说者主要是张光直、凌纯声等,主要根据台湾考古发现的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绳纹陶、网纹陶、黑陶、彩陶等等,均与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同属一个类型,因而认定台湾高山族来自大陆古越人的一支。

五,高山族的历史

高山族名称由来“高山族”这三个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即是指住在山上的族群,其中“族”指称某一特定的人群。高山族在早期的台湾历史文献中常被称为“番”。清代时期,为了与住在平地上的“平埔番”(或“熟番”)区分,台湾汉人依据汉化程度及居住地点,将他们称为“高山番”或“生番”。

    “高山番”一词较流行于民间;而“生番”则是较官方的用语。 日治时期以后,日本殖民政府仍然沿用“高山番”作为政治上的分类,只是将“番”字改为“族”字,称为“高砂族”。

      1945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后,中华民国正式治理台湾,将“高砂族”改称为“高山族”,或称“山胞”,由此正式产生了“高山族”这个词。 但基于尊重南岛语族,1994年之后官方改称台湾原住民迄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进行民族识别与民族认定时沿用“高山族”这种称法,并将其识别为其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

高山族源可追溯至东南沿海的古代越人,历史上曾被称为“流求”、“岛夷”、“东番”、“番族”等。

台称其为“原住民”,内部分为阿美、排湾、泰雅等十几个支系。有自己的语言,分为泰雅、邹、排湾三大语团;没有文字,通用汉语。至今保留传统信仰,鬼神与祖先崇拜比较盛行,举行各种祭祀礼仪。

高山族竹园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大陆迁入台湾的古人类。


新石器时代归属于大陆东南越文化圈的台湾高山族先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着发展的连贯性,成为高山族的主要来源,尔后又逐渐融合了后来迁入台湾的南洋及大陆等地的移民。


高山族是1954年以后,汉族对台湾土著的冲突,因为他们半数以上住在高山地区,但这一组名不见经传,因为实际上台湾土著包含9个民族。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系,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

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玖梦手游提供的高山族的由来?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扣扣游手游 下载游戏折扣

扫描二维码下载